余律师接受媒体采访,点评《一项专利出炉引来一群骗子》
发布日期:2012-02-19 作者:余祖舜律师
一项专利出炉引来一群骗子 |
●一些“权威机构”利用了权利人急切转化发明成果的心态大肆行骗 ●专利人呼吁,应建立权威平台,让权利人为专利转化找到真正的“娘家” |
高申现 |
| ||
不少发明专利者获得国家专利后,不计其数的“权威机构”纷至沓来,要给专利人颁发“权威证书”或者“转化成果”,但前提是要缴纳数额不等的费用。随后,发明专利者才发现,这一切都是骗局。
近日,来自发明专利者的投诉日益增多,表明他们深受其扰。这显然应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如果让这些“专利转化”的骗术大行其市,那么,不仅仅是这些民间发明者在经济上遭受损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失去了对发明的“挚爱之心”。
A
投诉
“因发明专利被诈骗近10万元”
黄立行(化名)坐在记者面前,表情忧虑。“我的父亲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重点大学毕业生,从事机械设计安装工作几十年,退休后本着发挥余热的想法,根据几十年工作经历中遇到的问题,发明了两种供水管路方面的新产品,分别获得一项新产品技术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但在这之后将近10年的时间里,我们全家因此不堪其扰,无论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受到极大的损失。”
“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我父亲收到各种貌似政府部门和国家机构名头的组织、个人的联系信件、电话或者邮件不计其数。这些组织和个人以转化或者转让专利、购买专利、出书等理由诈骗了我父亲将近10万元。”
黄立行相信,其他的专利权人也会碰到类似的事情。“希望更多的专利权人及其家属能勇敢地站出来揭露这些骗子的丑恶嘴脸。”
黄立行的父亲黄杰说,他的第一个新技术产品专利刚刚开始在专利局网站上公示时,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各种来自权威报社的“牛皮信封”,总数量最少在500封以上。这些来信大意都是称可以帮助转化和转让专利,不过都需要几百到几千元的转让费用。
在总结何以会上当受骗,黄杰反省说:“我是老牌大学生,对国家机构十分信任,于是选择了几家看起来很大规模的报社进行合作,分别给对方提供的账户汇去了所要求的款项,这款一汇都是杳无音信,过了一段时间再联系,没有一家联系得上。”
看着父亲颓丧的样子,黄立行觉得很难受,对这些所谓的大报社开始产生怀疑。“当我按照网上搜索到的报社电话打过去,他们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开展过类似的业务’,这时候我们全家才知道被骗了。”
接着,当黄杰的专利证书颁发下来后,更多的信件蜂拥而至,打着各种媒体网站、出版社、专利转让机构的旗号,以能转化专利为由,以各种名义索取费用。“我罗列了一下,有信息发布的费用、专利转化的费用、名人词典的收录费用、科技进步奖项的工本费用……机构的名称一个比一个牛、一个比一个看起来像正规单位。但是,这些机构或者公司都是一个目的,就是从我的口袋里掏钱。”黄立行称,他父亲往往是当时头脑一热就把钱汇了出去,过后又追悔莫及。
B
调查
不法分子大撒网骗了不少人
近期,类似的投诉日益增多,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发明人的受骗经历非常相似。一些“权威机构”或单位都是利用了他们想急切转化发明成果的心态,让他们在大意之下纷纷掉进了陷阱。
家住罗湖的邓先生是位退休多年的高级工程师,他在去年发明了一个“制冷装置”。专利证书颁发后,邓先生也被那些所谓的“权威机构”缠上了。他不断接到“全国高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化办公室”、“全国高科技成果质量监督委员会”和“全国高科技成果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电话,来电话的人一会邀请他参加各种名义的活动,一会又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专利转化。此后,他被“全国高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化办公室”要去了4800元,获颁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达标证书”。邓先生称,他先后给这些机构缴纳了几千元,但后来都因为缴纳资金不够,一切都中断了,“钱也退不了”。
记者随后对这些机构进行了调查。记者发现,对这些机构,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诉都很多。不少投诉者在网上发帖称,“这是一家挂羊头卖狗肉的单位,常以要求通过这部门的中试和专家的鉴定什么的,先交4800元,中试后给一个证书,说是中试费和证书费。”而国家专利局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他们从未听说过上述3个“权威机构”。一些发明者告诉记者,这些“权威机构”之所以可以大肆行骗,就是利用了发明者的心态,“我们普遍缺乏资金,要转化发明成果很困难,而这些机构趁机浑水摸鱼,称可以和企业合作进行样品试制,很容易就让我们受骗了。”
邓先生说,到现在,他已经被骗走了7万元,而这些钱大部分都是借来的。“真是有苦难言,没有人去管。这种乱象继续下去,最终伤害的是我们的内心,这比金钱更重要。”
C
析因
急于转化专利大意掉进陷阱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专利发明的主体是非职务专利,职务专利只有不到40%。在专利转化方面,我国专利转化率总体上不足10%,其中,非职务专利的转化率更低,只有5%左右。而目前的专利诈骗中,尤以非职务专利的专利权人受害者众。
该人士分析,专利人屡屡受骗的原因大致如下:首先,非职务专利的权利个人难以承担专利开发和专利年费等高额费用,对专利转化的需求更迫切。利权人为完成专利构思及研究,需要投入一定的研究设计等费用,专利申请阶段需要支付费用委托专业的代理机构办理,待取得专利证书之后,每年还需缴纳专利年费。因此,专利权利人自专利取得和维持专利的有效性,其个人需要承担不菲的费用。为减轻经济压力,非职务专利的权利人对专利转化具有更迫切的需要。
其次,缺乏有效权威的专利交易平台。专利转化率不高固然与现有产业化转型、专利技术与现实产业难以对接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但缺乏有效的专利交易平台也是困扰专利转化的制约因素。权利人取得专利证书之后,不知该如何实施专利,面对社会上鱼龙混杂的专利交易市场,权利人更显得一头雾水,难以辨别真假,由此也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
他说,“非职务专利的权利人往往只沉迷于技术领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商业运作和法律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和识别能力,更容易受骗上当。根据法律规定,任何个人或组织均可以从专利公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等渠道合法检索到专利权人的基本个人信息,这为不法分子实施撒网式诈骗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
在采访中,不少专利人也表示,各级政府应主导建立权威性的平台,平台应集专利代理、专利展示、专利评估、专利交易、专利拍卖、专利信托、法律咨询等功能于一体,并广泛宣传,让权利人为专利转化找到真正的“娘家”。
相关链接
如何识别、防范专利诈骗?
一定要核实交易主体真实身份
广东深和律师事务所余祖舜律师介绍说,涉及专利诈骗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假借国家机关、全国性组织或国际组织名义,谎称进行专利评奖,进而骗取评审费、工本费和其他费用。第二种是假借帮助专利权人转让专利技术,或者高价收购专利技术为名义,然后骗取评估费、论证费、公证费、考察费、推广费等费用。第三种是以出版书籍文选为名,谎称出版优秀专利项目汇编或发明人名录,骗取出版费、认购费、编审费等费用。第四种是以举办博览会、高新技术论坛等为名,许诺参展项目获奖等手段,骗取参展费、会务费等费用。
余祖舜认为,要识别和防范专利诈骗,首先要提高警惕性,增强防范意识。必要时向律师、当地知识产权局、12330维权热线咨询。其次是要对进行交易主体方面的审核查询,权利人一定要了解对方真实身份和实力。“很多被诈骗者收到一些类似国家级名头的组织就信以为真,而实际的情况,这些所谓国家级的组织是虚构的。”他说,权利人可以通过各地工商局网站、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网站核查对方的组织真实情况。
余祖舜提醒说,涉及到专利转化的商业合同,应了解对方的交易目的和现有实力。要明确对方实施转化的方式、是否具备实施专利技术的条件、与对方现有产业或经营范围是否配套。如果对方提出专利评估、技术论证、外文翻译、公证等费用时,一定要警惕。“发生经济往来时,仔细核对汇款账号开户人和对方组织名称是否一致,不要轻易汇款给个人。同时,要保留好洽谈全程的各项书面凭证和电子证据。”
转载自://wb.sznews.com/html/2010-12/26/content_1377262.htm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最新文章
- 出口货物涉及知识产权商标侵权报关公司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 商标侵权案件中法院首次创新应用以销售正品代替赔偿进行裁判
- 互联网平台利用算法推荐侵权视频构成共同著作权侵权
- 文具店擅自售卖知名IP玩具构成著作权侵权但有合法来源不赔偿
- 关于商标因为版权申请注册在先不予注册的实务案例
- 电商卖货中在商品标题上“某款”“某某”同款构成商标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
- 原告DYLC诉QQ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
- 傍名牌商品链接售卖其他品牌产品的认定网店经营者构成侵害商标权
- 在知识产权商标侵权案例中如何利用正当使用进行抗辩
- 网红主播利用流量模仿大牌伪造名牌销售构成商标侵权
- 知识产权犯罪|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侵犯商业秘密案刑事案件
- 电商平台一件代发等销售“剪标”“刮码”商品是否商标及不正当竞争侵权
- 明知不如何著作权内容恶意提起诉讼滥用诉权反被赔偿10000元
- 未经短视频创作者盗用搬运未授权版权其短视频进行直播带货构成著作权侵权
- 协助企业参与国内数据要素建设事拿到多省市十二个数据知识产权证书实现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