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刑法学 >> 查看资料

谁的青春不迷茫?切莫毒来毒往

发布日期:2020-04-03    作者:张超律师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然而正在快速席卷全球、吞噬灵魂的“毒品”,对青少年的侵蚀和渗透却越来越严重。毒品泛滥之快,危害之大,堪称万恶之源,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有关数据统计,青少年吸毒比例已接近吸毒群体的七成,青少年因毒品犯罪的案件也随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峻程度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从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危害性和法律典型案例解析的视角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起到警示和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的作用。

一、毒品的由来
        公元前3400年就有鸦片的记载,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东地中海地区发现了野生的鸦片罂栗,然后向东传播到印度和中国,向西蔓延了整个欧洲。 
        史籍记载,大约唐末,我国引进鸦片,其目的主要是治疗疾病,例如头疼、肚疼、腹泻、服用之后效果奇佳。 
        从17世纪开始,英国殖民者把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印度沦为罂栗园,然后罂栗种植扩张到声名狼藉的金三角。 
        1806年,德国化学家从鸦片分离出白色结晶粉末,他用希腊睡梦之神命名,从此这是世界上有了“吗啡”。 
        1874年,英国化学家用吗啡和乙酐合成白色晶体,从此这个世界上有了二乙酰吗啡(海洛因)。 
        1894年,德国科学家下列结论,二乙酰吗啡是吗啡可替代的非上瘾性代用品。1898年,德国拜尔化工公司把这个“灵丹妙药”用Henoin(音译海洛因)作为商标,用十几种语言大肆宣传这种止疼药的卓越功效,从此海洛因进入千家万户而泛滥。 
        由于无限制的销售,海洛因的泛滥,出现了瘾君子、犯罪等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然而、当世界认识到海洛因的危害远远大于医用价值的时候,这个罪恶的产物,再也无法从这个世界消失。

二、典型警示案例
案例一:“吹泡泡”解酒导致失身 
        王某,男,1999年出生,王某约未成年人李某某一起外出吃饭,两人进餐时喝了一瓶红酒。饭后到王某租住房屋休息,王某拿出冰毒和工具吸食,欺骗未成年人李某某以“吹泡泡”的形式一起吸食冰毒,可以很快解酒。一同吸毒后,王某与未成年人李某某发生性关系,李某某家人知情后随即去公安机关报案。 
        典型意义:本案中,王某在KTV工作中染上毒品,为了寻求快感和刺激,欺骗未成年人李某某,以吹泡泡的方式吸食冰毒,很快就可以解酒,李某某信以为真,王某利用李某某吸食冰毒后产生的兴奋错觉,与其发生了性关系。因李某某未满14岁,王某构成强奸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36条之规定,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接触社会不良青年,很容易染上毒品,本案中王某因吸毒而导致强奸的行为,不但毁了自己的前程,对未成年李某某身心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侵害。
案例二:被“小树枝”断送的学业 
        刘某某通过QQ好友从张某(另案处理)处以单价120元每根购买15根“小树枝”。刘某某与同学高某,以300元的价格将12根“小树枝”贩卖给赵某。经鉴定,该“小树枝”中含有MDMB-CHMICA、5F-AMB的毒品成分。刘某某、高某归案后能自愿认罪、积极退赃,可酌情从轻处罚,以贩卖毒品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刘某某、高某有期徒刑一年和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典型意义:新型毒品的不断更新与泛滥,青少年已成为最容易被侵害的高危人群,尤其是90后群体接触的居多,新型毒品迎合了追求刺激、追求潮流的心理需求,很多青少年接触欧美不良宣传误导,频频在聚会中使用新型毒品营造气氛,几乎接触过的青少年均对新型毒品产生依赖性,完全没有抵抗力。本案所涉及的 “小树枝”具有很强的兴奋、致幻作用,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海洛因。刘某某与高某系同学关系,在网络看到有“小树枝”销售,联想到同学间聚会有人经常使用,随即产生了从中获利的念头,最终断送了学业。法律意识淡薄和不良风气的横行于世,造成了悲剧的产生。希望毒品法制宣传走入校园,引导青少年正确建立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远离毒品,杜绝不良嗜好。
案例三:为获毒资,利用未成年人卖淫实施犯罪 
        贺某,1994出生,系吸毒人员,无正当职业。为谋钱财购买毒品,贺某指使未成年人女杨某某在公园招嫖,并承诺为杨某某提供保护,获得嫖资后5:5分成,之后杨某某将嫖娼人员刘某某诱骗至贺某住处,贺某采用暴力手段持刀劫取刘某某现金1700余元,之后案发,依法对贺某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典型意义:毒品成瘾,戒毒难度巨大。并且吸毒开支较大,导致倾家荡产、家庭破裂的实例比比皆是,在毒瘾的驱使下,为了获取毒资不惜铤而走险。本案中,被告人贺某系吸毒人员,其为筹集毒资,利用未成年女性色诱的方法实施抢劫,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本案充分体现了毒品的特殊危害性,为未成年人及家长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成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一些新事物产生好奇心,抱着“试一试”的目的接触毒品,导致很多青少年走上吸毒的不归路。希望能够深刻认识毒品极强的依赖性和危害性,远离毒品、抵制毒品。
案例四:一张妻离子散的“邮票” 
        王某,专职画家,一次聚会了机会,品尝到了“邮票“,亢奋感久久难以忘怀。之后通过广告消息,联系到意大利境外卖家,使用比特币结算购买毒品“邮票“,以3800元一整张价格购买,每整张可分割成60多枚小邮票。王某除了自己食用,还请求妻子孙某帮助销售,孙某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布消息,以每张200元的价格向不特定人群邮递销售。毒品“邮票”含有麦角二乙酰胺(简称LSD),属于非药用类精神药品管制品种。案发后,王某、孙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和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典型意义:本案中,王某不断用毒品获取的快感来创作油画,幻觉中的作品越来越差,连自己都看不懂画了什么。越这样越纠结,随之染毒越陷越深,不但自己食用,还伙同自己的妻子贩卖毒品“邮票“,最终造成双双入狱,家庭破碎。毒品“邮票“,是我国管制类品种,使用后所产生的致幻作用,是摇头丸的数倍。新型毒品的特点具有隐蔽性强、便于携带、设计新颖,因此更容易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还有很多例如神仙水、彩虹烟、笑气、迷幻蘑菇等,都具有很强的失忆或致幻作用,并且新型毒品吸食方便,可以放入食物或饮料中直接口服。新型毒品,由于化学配方升级,对人体中枢系统的损害极强,长期使用,会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症状,甚至产生暴力、自残等一系列极端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损害非常严重。

三、毒品毁灭的青春 
        吸食毒品的人生注定会成为悲剧,因为吸毒与犯罪总是形影不离的捆绑在一起。一旦吸食毒品,就很难摆脱精神麻醉的依赖,并且毒品麻痹神经系统产生幻觉、情绪兴奋、乱性、暴力、分裂等反应极容易产生犯罪的严重后果。毒品极强的依赖性特征,加上青少年经济来源不稳定,为了维持每天购买毒品的资金,从而开始走上贩毒、盗窃、卖淫、抢劫、杀人等犯罪道路。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快速蔓延全球,如果我们把毒品比作病毒,那么最容易接触和感染的就是青少年。青少年吸毒成瘾而引发的各类刑事犯罪案件,由于青少年缺乏考虑违法的后果,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不仅毁了整个家庭,还侵害社会的法律秩序。 
        在这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断的追求刺激和潮流,追求个性化的欲望日愈突出。主流信息、非主流信息繁杂并存,误导青少年偏离正确方向的可能性越来越强。这恰恰证明在物欲横飞的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追求精神水平的质量却在不断降低。更有互联网信息对吸食毒品所产生的幻觉和兴奋场景大肆渲染,展现通过毒品而获取极致的精神满足,似乎这种扭曲的传播富有魔力,可以恰到好处的填补青春的迷茫和青少年追求刺激和快感的需求。而当下获取毒品的信息、渠道、物流又如此便捷,因此,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数量一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我们以广东、浙江两省为例,吸食新型毒品的青少年数量不断增加,两省在册吸毒人员35岁以下,青少年人数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吸毒人数的俱增直接导致与暴力、毒品、强奸、抢劫犯罪数量与日俱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毒品正是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而量身定做的。新型毒品的种类繁多,例如“咔哇潮饮”、“彩虹烟”、“咖啡包”、“小树枝”、“俱乐部毒品”、“奶茶”、“神仙水”、“笑气“、”邮票“、“迷幻蘑菇”等十几种,都属于新精神活性物质。均具有包装时尚、便于携带、伪装性好、吸食方便的特点。青少年为了满足好奇心,甚至有的是为了减肥、减压试一试的心态,接触新型毒品后,成瘾而无法自拔。另一类,危害性极大,犯罪分子借助新型毒品吸食方便的特点,利用青少防范意识不足、警惕性差、分辨是非能力不强的弱点,在饮料和食物中加入新型毒品,使其成瘾后被犯罪分子利用教唆,参与贩毒运毒、抢劫、组织卖淫、诈骗等一系列犯罪活动。 
        从一个受害者,到一个犯罪者的演变,青春,就这样被毒品毁灭。
四、珍爱青春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今社会良莠难分辨,讲哥们义气可能会带你吸毒,交友不慎很容易误入歧途。更是一些犯罪团伙把罪恶的毒品作为工具,主动和你交友,拉拢引诱吸毒,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实施犯罪。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青少年要注重交友,远离地下酒吧、KTV、电玩城等吸毒者聚集的地方,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交良师益友尤为重要。 
        当然,青少年吸食毒品和家庭因素、社会因素都有直接的关系,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教育缺失、家长的放任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接触和沾染到毒品,并借助毒品的致幻作用寻找精神的慰籍和满足。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案例,比比皆是。 
        毒品具有极强的身体和精神依属性,一旦进入体内破坏了神经系统,很难戒毒,毒品不但摧毁人的肉体,也摧毁人的意志,一个风华正茂的青春就因此而坠落深渊。 
        法律可能宽容青少年犯罪,但并不会纵容,因为刑法是严肃的,刑法的本质是具有制裁性的,触犯法律,就一定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远离毒品,青春,切莫毒来毒往!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36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