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刑法学 >> 查看资料

相关法律出现盲区 自杀危机干预遭遇无章可循尴尬

发布日期:2006-12-0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新闻快读

  记者近日亲眼目睹了一起因施救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文明语言,导致自杀者绝望而救助失败的事件。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民警们救助轻生者虽然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却苦于缺乏心理学和自杀干预方面的专业知识。

  青岛市卫生局公布的青岛地区人群精神病流行调查报告显示:青岛每年逾7000人自杀;126万人受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扰。

  与此相对应的却是,自杀心理危机干预医生严重不足:近800万人口的青岛市,专业精神疾病医生只有156人,平均每4万名市民尚不足1人。而政府公布的自杀干预热线却无人拨打。

  卫生法难涵盖精神疾病

  自杀危机干预无法可依

  山东青岛市区,一栋居民楼的7层楼顶。

  一名中年男子站在楼顶边上,情绪激动,嘴里囔嚷着要跳楼。楼下站满了围观的群众。几名营救群众准备爬上楼顶,可他却把顶层的天窗口堵上了。社区协警员只好临时找来几条棉被铺在楼下,以防不测。

  围观者越来越多,知情人“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名男子的情况:毕某,45岁,结婚10余年。3年前,自筹资金开了个五金店。不到两年,因购进的配件造成积压,赔了七八万元。还把自己的房产顶了债。一气之下,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提出离婚。毕某想不开,约了几个朋友喝酒,酒后,他上了楼顶。

  一阵警笛声,110警车赶到,车上跳下辖区派出所所长和几名民警。这位所长匆匆了解了情况后拿起话筒,对着毕某大声喊起来:“你赶快下来,别在上面撒野。喝了点破酒,就想跳下来,好死不如赖活着。你不要老婆孩子了?你还是个男人吗?”

  这样的喊话激怒了毕某,他歇斯底里地喊了起来:“你是警察我就怕你吗?别唬我,你们上来我就跳下去,我不想活了。”

  所长又激动地喊道:“你喊什么,别不知好歹,赶快下来!因为你车也堵了,人也围了,你还想胡来吗!”几句简单、生硬的话,更加激怒了毕某。几名围观群众劝这位派出所所长不要刺激他,可看到马路越来越堵塞,人越围越多,这位所长的火气也越来越大。他冲旁边的民警和协警员喊道:“看来他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砸开楼顶天窗口,冲上去,把他捆起来,押到派出所,别让他这么闹腾下去。”

  一名民警和两名协警员向居民楼跑去。一会儿,楼顶天窗口那儿传来了“咚咚”的撬砸声。毕某的情绪受到了更大的刺激。

  这时,不知哪位青年突然对着毕某喊了一声:“哎,伙计,站在顶上时间不短了,跳下来吧。不敢,我去给你借个降落伞,嘿嘿。”“哥们儿,跳下来吧,干嘛还不跳呀!”人群中有人跟着起哄。

  旁边一个工人模样的中年男子告诉所长,毕某中午喝了大约半斤白酒,所长对着话筒大喊起来:“老毕,你喝了半斤酒,闹腾没完了,你是不捣乱不算完。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

  一位老人在旁边有点着急,插话道:“他大哥,看起来上面这人是头‘倔驴',别激他,先好好劝劝,万一他真的跳下来呢。”这位所长瞪了老人一眼,又大声喊起来:“看你叫这么点破酒拿的,找不着北了。你……”突然,这名男子大喊一声“娘,我要见你去了”,便纵身一跳。现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这名自杀者脑浆迸裂,鲜血流了一地……

  这是记者近日亲眼目睹的一起因施救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文明用语,导致自杀者绝望而救助失败的事件。这起事件引起了记者的深思:虽然“自杀干预”这个词汇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如何才能成功地进行自杀干预,却是摆在实践者面前一道难攻的课题。

  跳海自杀者数量逐年增长民警救助苦于无专业知识

  “这里每年差不多有上百人跳海自杀。”

  12月5日,在山东省青岛市海上派出所,王所长告诉记者,派出所民警除负责日常的治安管理工作之外,由于投海自杀者数量年年上升,要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挽救轻生者和处理自杀者的投海事件上。

  “这些绝望的自杀者,多数是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我们只有像哄孩子似的,反复说那些讲了上百遍的珍惜生命的‘老套话'.否则,稍有不慎,他们又会去跳海自杀。”王所长无奈地说。

  在派出所一间储藏室里放着救生圈、救生衣,还挂着不少衣服。一位副所长指着这些衣服说道:“刚救起的轻生者,身上湿淋淋的,民警就要像亲人一样,给他们端水、洗脸。然后拿出这些衣服,帮他们换上。”

  “当然,我们有时也发脾气。有的轻生者劝了几天几夜,还是不开口,我们就发火了,‘你这人怎么不通情理?父母养你这么大,你不想自己,也该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不懂得那么多心理学知识,只知是一种激将法。这种方法,对有些死不开口的人反而起作用。”这位副所长说。

  “我们也很苦恼,在救助自杀者时,往往得不到他们的理解,甚至得不到他们的家属的配合。有的家属来了后,第一句话就是:让他(她)死好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要调解家庭纠纷。”王所长感慨地说道。

  一份由青岛市卫生局公布的青岛地区人群精神病流行调查报告,也印证了王所长们的苦恼和无奈。

  这份报告显示:青岛每年逾7000人自杀;126万人受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扰,每6个市民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调查结果和10年前相比几乎翻了4倍。

  根据对青岛自杀人群的跟踪调查,自杀行为的产生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复杂、相互关联。生活困苦、失去爱情、失业、家庭矛盾等,都被视为容易引发自杀行为的因素。调查显示,遇到精神障碍、家庭矛盾和经济困难人群,是3大最容易产生自杀想法的人群。他们容易患抑郁症,而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头号杀手”。

  自杀干预热线少有拨打精神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一方面青岛自杀事件逐年上升,另一方面政府已经设立的“自杀干预热线”却无人拨打。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年底,青岛市开通了“自杀干预热线”,心理医生昼夜值班,随时应对自杀突发事件。可一年来,自杀干预热线接到的求助电话少得可怜,平均一天一个电话,自杀干预的心理医生也仅出动了一两次。他们无奈地告诉记者:“我们多是第二天看报,才知道发生了自杀事件。”

  而记者从青岛市卫生部门获得的一组数字却是沉甸甸的:青岛市海慈医院的急诊室,平均每个月要抢救50多名自杀者,曾创下过一天抢救6名自杀者的纪录。该市《2005年青岛市居民死亡分析报告》显示,除了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已成为该市最高的伤害死亡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青岛的自杀心理危机干预医生严重不足。近800万人口的青岛市,只有9家专业的精神医疗机构,专业精神疾病医生只有156人,平均每4万名市民尚不足1人。

  社会偏见歧视现象严重大多数人羞于承认心病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李玉焕告诉记者,前来医院咨询的人多,但就诊率不高,大多数人还羞于承认自己有“心病”。

  就在该医院采访时,记者在门诊部看到一个小伙子在殴打一女青年,被闻讯赶来的保安制止。

  医生王心蕊告诉记者,这位小伙子来自单亲家庭。几年前母亲到国外打工,他与姥姥在一起。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赋闲在家,患上了抑郁症。母亲回国后,陪他多次来院看病,但他不承认自己患了精神疾病,医生让他母亲和女友劝他住院治疗,他一气之下就在医院打起女友。在王医生的耐心指导下,他狂躁的心情虽然冷静下来,可还是不承认有病,不住院,不治疗。

  “另外,由于人们严重的偏见与歧视,导致许多精神病患者对医院望而却步。”一位医生说。

  记者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有上百名患者住院超过一年,最长的达二十多年。这些人中,有的已被家庭遗弃,有的病人亲属将他们送进住院后,就把他的工资卡、医保卡交给医院,然后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据了解,由于目前青岛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社会网络尚需建设,财政投入、机构设置和专业人员配备还存在不足,对于国务院提出的把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专业医疗机构在落实中还有很多难题。

  相关法律出现盲区自杀干预无章可循

  一位法律界人士则认为,由于我国没有“精神卫生法”,卫生法又涵盖不了这一精神疾病的病理学科,这就使精神卫生法律出现盲区。对精神疾病的监管和保障无法可依,对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更是无章可循。综合性医院、私人医院及各类门诊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与专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争夺病员,导致在医疗上医责不明,卫生管理部门又执法软弱,协调无力。为此,我国应尽快出台有关精神卫生的法律,从根本上遏制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势态。

  令人欣慰的是,针对目前自杀干预存在的尴尬境遇,青岛市今年发布了《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成立了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建立了自杀干预网络,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与当地警方配合进行心理疏导,化解事端,挽救生命。

  同时,心理危机专家还准备对全市执勤民警进行心理咨询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疏导技巧,具备“心理谈判专家”的素质,及时化解自杀危机。

  相关新闻

  抑郁症成校园杀手

  不久前,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在福建泉州中营学院坠楼自杀身亡。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北京高校今年因自杀身亡的学生已有9名。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杀而死亡的学生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北京高校学子因自杀走上不归路。

  有专家表示,在高校自杀身亡的学生中,60%与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关。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杀手”。

  一次成功的自杀危机干预

  青岛市精神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专家李玉焕和高安民,向记者讲述了一次成功的自杀危机干预:

  年初的一天,我们接到一位女孩欲跳楼自杀的紧急处置通知,迅即赶到现场。一位二十多岁的打工女,双腿朝外坐在18层高楼顶外侧防护墙上。她哭哭啼啼的与警察对话已一个多小时了,还大声喊着,不让人接近她,否则就跳下去。当时天气寒冷,楼下站满了围观的群众,姑娘随时有坠楼的危险。

  她的情绪十分激动,嘴里不停地说着一些悲观厌世的话。我们首先耐心倾听她发泄不满,分散她的紧张情绪,以便了解她的需求,寻找一种准确的情感语言,深入到自杀者心理薄弱、迷惑、错觉的盲区中去,在短时间内与她进行心灵对话。我们用和缓的语气对她说:“你肯定遇到很多麻烦难解决,才选择自杀,这虽是一种解决的方式,但不是惟一的解决方式,别人不理解,我们能理解。”突然听到这样的话,她回头惊讶地看了我们一眼,没有坚持让我们离开,第一步奏效。

  这时,我们又让她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既然连死的勇气都有,还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吗?用树立她对生活的信心和鼓励话试探着打动她。大约十分钟后,她转头看我们的频率越来越高,这说明她开始有交流的欲望。我们尽量让她释放自己的情感,问她:“小姑娘,你不想活了,到底为了啥?”“不用你管,你解决不了。”“那不一定,你先说说看。”“这社会好人少了。有钱拿你当朋友,没钱没人理你。”

  我们从与她的对话中,了解了她内心深处的委屈心态,围绕她这方面的思想,尽量促使她的情绪和行为冷静下来。

  自杀往往是轻生者一闪念间的决定,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心理专家难以说服他们,他们面临的结局只有死亡,这是心理专家进行危机干预时最不愿看到的。

  通过一段对话的铺垫,我们坚定地告诉她:“下来吧,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你。”她迷茫的眼睛里闪动了一下,流下了眼泪。这句话触动了她的心灵深处,拉近了我们与她的距离,表明我们向她提供诚心帮助的承诺。这时,我们慢慢地靠近了她,抓住了她的手,把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现场干预只是一个段落,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轻生者的心理疾病,还可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的自杀。事后,我们对解救的这位姑娘又进行了心理干预,并作了回访。经过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她被青岛一家超市接纳安置,生活得到了保障,使她创伤的心理危机得到了康复。

  法制日报-法制网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6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