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其他论文 >> 查看资料

消费行为和生态安全的关系探讨

发布日期:2010-05-12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摘要】当前业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方面,很少从人类消费,特别是生活消费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消费行为和生态安全的关系、从而规制我们自己的行为。本文从人类行为模式角度出发,分析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特别是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行为和生态安全的关系,并对相关原因进行了初浅探讨。
【关键词】消费行为;生态安全;关系;探讨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引言
  
  又是一年全球应对疾病大流行的时段,又见群众对病毒的恐慌,又需启动全国隔离观察的公共应急机制,人力、物力、智力投入不惜代价,精神恐慌、心理压力、行动自由等等我们忍受并理解着。笔者不禁想起SARS、禽流感、口蹄疫、鼠疫……,反思:我们真的很伟大、科技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人类真的最高尚、我们真是统治一切……?我们的许多灾难真的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生态问题进而生态灾难或许就从我们人类的口中手中开始并最终终结我们自己。人类行为的正效应和负效应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消费野生动植物的行为就是我们急需反思和批判的方面。
  
  一、消费行为对生态安全的负面影响
  
  (一)造成生物资源枯竭
  
  自从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经历千难万险诞生以来,就凭借其巨大的发展潜力,适应环境的变迁并艰难进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物种;同时环境的变化也使部分物种灭绝,但总趋势是物种不断增加,形成今日欣欣向荣的生物界。丰富多彩的生物,一方面维持着自然界的平衡,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人类这个特殊的物种提供衣食住行的必需品,为人类存在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正常情况下,物种的产生与绝灭是由环境条件和自身潜力决定的,尽管从地质历史时期来看,大的地质或天文事件发生常常会导致物种的大规模灭绝,如白垩纪以恐龙为首的生物大绝灭,第四纪大冰期时以猛犸象为首的生物绝灭事件等,但一般情况下物种数量和组成不会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类需要大量的食物、药材、木材、香料等用品,都必须向生物界索取,但反过来,生物界所能提供的数量、速度和方式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生物在自然界中是以相互依存的方式存在于被称为生态系统的体系中,生物在自然界中以相互依存的方式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其中任何一个组分发生变化都会对整个体系,对其他物种产生各种显性的或潜在的影响。自然条件下这个过程很自然,很正常,一般不会引起系统的剧烈动荡,甚至崩溃。但人类利用其高超的智慧,充分利用各种强有力的工具,却会使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甚至彻底清除。把原始森林改造为农田和牧场,发展成巨大的城市,这可能会导致极端的结果;将药草葱茏的土地变为不毛之地,使该地区的物种彻底清除掉,生物种类迅速减少;大量地利用、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造成了相当多野生资源的枯竭。
  
  同样,传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影响也是致命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包括植物药和动物药资源)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生态环境下形成的自然群体。在保持生态环境不变的前提下,其自然更新短则一、二年,长则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通过开发资源,人类可以解决粮食、能源、药物等问题,满足人类物质文明需求,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如果过分地开发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物种毁灭,人类将永远失去该资源。药材资源的过度消费已给造成中药材资源枯竭和毁灭。80年代后期,甘草资源比50年代减少60%,麝香资源比50年代减少70%,其他如厚朴、杜仲、黄柏、黄芪、麻黄、肉苁蓉、松贝、冬虫夏草、蛤蚧等资源的破坏也十分严重。虎骨、犀角等,由于过分猎取,造成物种濒危,被列入一级保护动物,从而造成与其他有关的所有中成药停产,给我国的中药产业和健康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人参、霍山石斛、铁皮石斛等,其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更不能形成资源,给这些品种的栽培、改良、组织培养、中药生产等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引起生物物种锐减
  
  由于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不当利用及过度消费等原因,物种目前正在以50倍地自然灭绝的速度消失。根据这个趋势,估计有34000种植物、5200种动物,其中包括1/8的鸟类面临绝种。虽然人类已经发展大量重要的食用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但是现代农业只关注较少的几种谷物品种,而且大约30%的主要农业家养动物高度濒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动摇了生态系统,弱化了生态系统抵御洪水、旱灾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及污染、气候改变等人为压力的能力。
  
  虽然中国具有高度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但由于近年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的高度发展,增大了对资源及生态环境的需求,构成了强大的压力,致使许多动物和植物严重濒危生态稳定性大大减低。从中国的生物和自然资源的科学调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初步统计,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和1009种高等植物濒危(见表中国科学公布的主要生物类群的濒危物种数目、比率)。
  
  2001年5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数据
  
  类群 物种总数 濒危物种数 濒危物种比率%
  
  脊椎动物
  
  哺乳类 499 94 18.8
  
  鸟类 1186 183 15.4
  
  爬行类 376 17 4.5
  
  两栖类 279 7 2.5
  
  鱼类 2804 97 3.5
  
  小计 5144 398 7.7
  
  
  高等植物
  
  苔藓植物 2200 28 1.3
  
  蕨类植物 2600 80 3.1
  
  裸子植物 200 75 37.5
  
  被子植物 25000 826 3.3
  
  小计 30000 1009 3.4
  
  合计 35144 1431 4.1
  
  
  
  从上表公布的数据看,虽然我国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从未停止和松懈过,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各类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减少,濒危物种的比率不断上升,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
  
  (三)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
  
  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的消费不仅造成了物种的减少,资源枯竭、生态失调,而且也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及其它危害:
  
  2003年春夏季节“非典”肆虐,不仅给我国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而且致使相当多的人民群众伤亡,在此之后,我们国家对其发生的原因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钟南山院士经过认真研究,提出“非典”的发生与人类吃果子狸有关,是果子狸体内的冠状病毒传如人体引起的,提出我们应当停止对野生动物的食用,善待我们的朋友野生动物。但是,我们一些地方食用蛇类等野生动物的习惯并未改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食用它所引起的疾病。实际上蛇身上有很多寄生虫。拿人们常吃的榕蛇进行解剖,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在它的皮下、肌肉里、腹腔中有数以千计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经实验室鉴定为“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人们在饮食制作过程中,特别是吃火锅的过程中,虫卵和虫体并不能完全被杀死,裂头蚴一旦进入人体内,危害很大,可使人感染裂头蚴病,引起眼、口腔颌面、皮下、脑及内脏各部的疾病,在皮肤上形成直径1-6cm的肉芽肿囊包,并且不易根治。裂头蚴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即曼氏迭宫绦虫,可导致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严重时危及生命。
  
  巨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爪金龙”,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但也有一些不法之徒常常偷食,请看专家对市场罚没来的已死亡的巨晰的解剖分析……通过对这只巨晰肝脏组织病菌的组织培养,结果表明是结核菌,肝脏上的斑点为结核结节,人如果吃了这样的巨晰,就会感染结核病。专家研究表明,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疾病比较常见的有15种,如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炭殂等,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是极大的。
  
  二、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消费原因分析
  
  (一)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消费行为的社会惯性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消费野生从动植物及制品的角度看,我国也是饮食野生动植物的第一大国。我国从战国时期,在生活必需之外,用野生动物及制品来入药、入膳,作为养生、保健这一习惯就开始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自己贪欲和奢侈之需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养成保健的食品、饮品和药品,这些消费所需要的野生动植物及制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量也越来越大,加上一些不当宣传,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了难以扭转的饮食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来养身、健身的观念,因此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消费的社会惯性是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消费行为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推动
  
  应当说野生动植物及制品的消费在古代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即便在当代,一些土著居民为生存对野生动植物的消费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随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日益稀缺,野生动植物及制品越来越成为富人追逐的目标和对象。近现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工艺技术的进步,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加工更是呈现规模化生产,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的人次更是呈几何级上升。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环境和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的行为有所下降,但非法的地下的消费活动仍相当普遍。因此,现代经济科技发展为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消费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使其成为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消费又一根本原因。
  
  (三)人类认识因素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一直都是以野生动植物和其他自然资源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不当利用和过度消费,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对此,有关环保人士和环境伦理学者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以人为目的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的合理性,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是和生态中心主义相对应的一种宇宙观,本来坚持协调两种宇宙观,适当处理人与自然的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完全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令人遗憾的是,近现代以来,由于过分地坚持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当今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人们提出生态中心主义观点,并认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消费行为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其理由在于:
  
  1、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产物。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过程来看,最初所谓的以人为中心,并没有以人类为中心的意思,甚至根本没有全人类,全人类利益,后代人利益以及为全人类利益服务等概念。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对待自然的标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如果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为标准,就会造成各取所需,各行其事的不良后果,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强调以人类为中心的逻辑推理和必然后果是,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也可以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这就造成人类可以随意利用,征服其它自然物。个人有权消费任何野生动植物及制品。
  
  2、它认为只有人有价值,生物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有目的,有利益。这样就造成无视生命和其他自然体的价值、利益,按照个人的、人类的价值标准判断,从而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被看作是应当的,野生动植物必然是为人类服务的,因为他们没有价值,没有利益,可保障和尊重。
  
  3、 它认为只有人可以获得道德待遇和道德权利,人的特性(如理性、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是人获得道德关心的根据。这种道德观就造成:婴儿,低智能的人,老年痴呆患者,植物人等并没有上述行为能力,却获得道德待遇和道德权利,而有些动物也有智力、有意识,甚至会使用工具,却不能获得道德待遇和道德权利,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就无任何道德不适,理所当然了。
  
  4、它鼓励人类的占有性功利主义、利已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就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妨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始人告别森林,由游牧进入农耕社会,是从毁灭自己家园天然林开始的;待到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逐渐以地球的主宰者自居,滥伐森林,滥捕饮食野生动物,在饱尝大自然统治者滋味的同时也逐渐尝到掠夺大自然的苦果。例如:我国自1958年以来,大量砍伐林木和猎杀野生动的曾一度风行,仅一个黑龙江省50年来就生产了2.2亿立方米木材,到20世纪末中国的天然林几乎名存实亡,造成生态环境问题频发。过度利用自然野生动植物资源正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泛滥的必然结果。
  
  正是这种把人视为主体、目的,将自然界的其他生命看成工具和手段,视其为满足人类的欲望而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人类随意支配、消费野生动植物。因此,人类中心主义是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消费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现代社会对挥霍性消费的过分鼓励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仅非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也不能是无限度的,即我们的开发速度必须低于自然生长速度,我们的“生物生产力”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低于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或生态生产力),只有如此,我们对野生动植利用才是可持续的。
  
  就消费的本来意义说,消费的目的是对需要的满足,而满足需要的消费目的,决定了消费在本质上是对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这样,所谓消费品的“消费价值”,就是指消费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在这里,使用价值是决定消费价值的尺度:“消费价值等于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等于可消费用品”的原则是消费行为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这种消费是一种节约型消费,农业文明的消费是这种消费的典型形式。
  
  现代消费观却是以挥霍性消费为标志的,而挥霍性消费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使用价值的背离。工业社会的消费是一种挥霍性消费。在这种消费方式中,评价一个消费品是否具有消费价值的尺度,主要的已经不再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时尚价值”,时尚成为评价消费价值的主要尺度。 具体表现为:只有具有时尚价值的消费品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只具有使用价值、但不具有时尚价值的消费品就要被人们抛弃。人们花几千元购买一件名牌服装,掏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购买一套鹿胎调制的化装品,其中花在使用价值上的钱只是极小的部分,而大部分花费都是用来购买“牌子”的花费。
  
  (五)缺乏生态保护法律意识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们衣食住行提供资源,同时对其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平等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野生动植物在生态系统分别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构成食物链的一个部分,与其它部分保护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其数量必须保持着相对稳定,如果我们过度地经营利用,则造成其总量减少,甚至物种灭绝,从而影响,破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造成整个生态系统不稳定。从而不仅使我们失去自己的衣食来源,也造成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发和疾病蔓延。最终也影响着我们自己的生产、生活和生存。而我国目前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的行为,正是消费者缺乏野生动植物对环境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知道或不遵守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的。因此缺乏生态保护的法律意识是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消费泛滥的直接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
叶轶,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法规处。


【注释】
[1].金瑞林: 《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2].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
[3].黄锡生、李希昆:《环境资源法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7
[4].周珂:《环境法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9
[5].卢风:《应用伦理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4
[6].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保宝,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4
[7].刘继屏、刘广深:《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5
[8].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1
[9].仇永胜、叶利华:《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思考》生态经济(昆明)2005.2
[10].冯良:《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经济消费》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济南) 2004.6
[11].庞世伟、王英:《消费制度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济南)2004.6
[12].王助、谢燕:《生态稀缺.制度希缺与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当代财经,(南昌)2004.9(第4册)
[13].吕忠梅:《论合同制度的生态化拓展》2004年环境资源法学研论会论文集
[14].赵耀:《鱼翅与熊掌》,//www.green.org/sos/show 2004.2.23
[15].赵南元:《鱼翅羹背后的环境误区》,//cul.sina.com.cn 2004.1.29
[16].《可以吃掉的朋友还是朋友吗》,新京报 2004.11.11
[17].《禁食野生动物应科学引导》,南方日报 2003.7.11
[18].《禁食野生动物不仅仅是立法的问题》,南方日报 2003.7.9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66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