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未成年子女名下房产设定抵押怎么办?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日期:2018-12-12 作者:庞志敏律师
稿件来源:人民法院报
【案情】
2017年4月6日,原告杨甲与被告王乙、沈丙(两被告系夫妻)签订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合同约定:两被告向原告借款230万元,借款期限为6个月,月利率为1.18%,合同另对违约金、逾期还款利息等作了约定。以王乙、沈丙、王丁(两被告之子,2009年出生)三人共同共有的房产为前述债务设定抵押担保,并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借款期满后,被告未能还款,原告遂诉至法院。两被告王乙、沈丙辩称,房产系两人婚后购置,登记于一家三口名下,王丁对抵押借款情况不知情、不同意,抵押无效。
【分歧】
两被告王乙、沈丙作为法定代理人,对未成年子女王丁名下房产设定抵押,该抵押是否有效?对此,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均规定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两被告王乙、沈丙作为王丁的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而两被告为获得大额借款,以三人共同共有的房产设定抵押,明显侵犯了王丁的合法权益。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五十四条中关于共同共有人以其共有财产设定抵押,未经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抵押无效的规定,应当认定抵押无效。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综合考虑房产来源、借款目的、借款用途等多方面因素,进而认定抵押的效力。本案中的房产系两被告王乙、沈丙婚后购置,且借款目的系用于家庭共同生产经营,因经营不善导致被告无法按约还款,父母并未实施侵犯子女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故应认定抵押有效。
第三种观点认为,父母代未成年子女设定财产抵押,其效力基础源于父母的法定代理权。法定代理与监护虽然在内容上互有关联、主体上有所竞合,但具有各自独立的法律文义,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亦不尽相同。本案中,两被告王乙、沈丙作为王丁的法定代理人,有权代表王丁,为家庭对外所负债务设定抵押,该抵押合法有效。认定抵押效力时,无需考虑房产来源、借款目的等其他因素。根据民法总则第三十六条之规定,若父母作为监护人,确实实施了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可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指定适格监护人,并向父母主张相应的赔偿责任。此时的监护责任系对家庭内部责任的认定,并不影响对外抵押的既有效力。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本案抵押的效力基础源于法定代理制度,而非监护制度。法定代理作为代理的一种形式,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行使代理权的代理,无需被代理人授权,既不存在双方的合意也不存在单方法律行为。法律特设法定代理,由法定代理人代为意思表示,并代受意思表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虽然法定代理与监护存在密切关联,如民法总则、民法通则均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即两者在主体方面存在竞合,由此,两者在具体职责上亦存在交叉、重叠,但法定代理与监护在适用范围、法律后果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其一,就适用范围而言,法定代理一般适用于民事法律行为范畴,对侵权行为则不能适用。父母以未成年子女名下房产设定抵押,即是以法定代理人身份为之,而非基于监护人身份。以此论之,法定代理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对外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就语义而言,更侧重于指权利。监护则指监护人为被监护人所为之行为承担监护责任,就语义而言,更侧重于指义务;其二,就诉讼主体的独立性而言,法定代理人并非独立的诉讼主体,仅代理被代理人参加诉讼,而监护人则可作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其三,就法律后果而言,对于被监护人实施的侵权行为,监护人在特定情形下需承担责任,此时的责任并非法定代理人责任,亦非被代理人责任,而是独立的监护责任。对于法定代理人所为之代理行为,则由被代理人承受相应的法律后果。
其次,认定抵押有效符合社会的普遍认知及传统的家庭伦理观。一方面家事行为具有自密、弱理、封闭的特点,债权人无法准确获知债务人的家庭内部状况,由父母代未成年子女处分家庭财产符合社会的普遍认知。当然,基于家事行为的上述特征,为减少争议发生,父母以未成年子女名下房产设定抵押时,应当要求父母双方均到场签字确认;另一方面家庭财产共有是维系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在积极收益共享的情况下,对于消极债务,理应用家庭共有财产偿还,以防止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人为减弱自身偿债能力的行为。
最后,若父母(监护人)确有严重侵害未成年子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赋予未成年子女合理的救济途径。审判实践中,一般都是父母以未成年子女名下房产设定抵押后,为规避法律责任,再以未成年子女不知情、不同意为由,提出抵押无效的抗辩。一如前文所述,此抗辩理由显然无法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若父母确实严重侵害了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应当如何进行救济?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可根据民法总则第三十六条之规定,提出撤销监护人资格之申请,以解决未成年子女无法独立诉讼的问题,由新的监护人作为其法定代理人,再向父母提起侵权之诉,追究父母违法履行监护职责的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最新文章
- 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 刑事报案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应如何救济?(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 保定律师代理的追偿权纠纷再审案
- 危险驾驶罪醉驾在哪种情节可以从宽处理?
-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
- 网贷平台非法集资被追责后仍“套路贷”诈骗,如此嚣张,下场怎样
- 刑事案件中哪些情况下不能取保候审?
- 名为保理实为借贷,担保合同不成立,即使成立也无效,担保人无责
- 聚众斗殴与寻衅滋事罪的区别及量刑规定?
- 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 主合同和担保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担保人依旧无需要承担担保责任的特殊案例
- 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是否可以适用缓刑?
- 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是夫妻共同财产还是军人一方个人财产?
- 原告某中心与被告李某质押合同纠纷一案的成功案例
热门文章
-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 【最高法判例】 最明确的最高额抵押担保范围及具体法律适用案例
- 未登记抵押行为的法律后果
- 担保合同纠纷代理词
- 车贷逾期,担保公司强行拖车,车主如何维权?
- 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四条二款之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 最高院最新公报案例:保证金账户资金构成质押担保的认定标准
- 同一抵押物可以多次设定抵押权
- 担保人承担责任后可否向其他担保人追偿
- 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无效
- 担保主债权已过诉讼时效,担保人是否继续担责?
- 郑州专业律师-解除冻结存款申请书
- 保证人在超过保证责任期间对债权人还款的性质认定
- 夫妻一方将共同财产抵押的行为是否有效
- 解除财产保全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