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其他论文 >> 查看资料

论网络舆论对行xxxx利的监督

发布日期:2022-10-07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从最近几年发生的网上舆论监督对现实事件的影响来看,网络传播所折射出的普通民众对公共权力制衡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在建构权力空间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舆论监督方向看,它已经无可争辩的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并在当今整个社会舆论格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近几年发生的网上舆论监督对现实事件的影响来看,网络所折射出的普通民众对公共权力制衡的力量是不能够被忽视的,对权力空间的建构更是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传播舆论;监督问题;策略
论网络舆论对行xxxx利的监督
  引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舆论监督逐渐走上正常化、现代化、理性化的轨道,新闻舆论监督被称为“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普遍得到了政府和领导的支持。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曾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对于闻名全国的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栏目《焦点访谈》,1998年朱铭基总理赠言曰:“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2003年,温家宝也赠言:“与人民同行,与祖国同在,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正逐渐渗透到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行动方式,网络被视为功能强大的新媒介。网络传播和新闻传播的结合使网络传播成了继广播、电视、报刊之后的第四大传媒,网络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格局和全新的传播理念,使更多的群众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已发表言论的舞台。
  一、“舆论监督”的起源
  在古代汉语中,“舆”即“车”,“舆人”即是车夫,引申为普通老百姓,“舆论”是“舆人之论”,便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在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中,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念,没有可能出现主动接受舆论监督的思想和制度。在近代,梁启超提出了有关报馆监督的主张。在1896年他发表的《敬告我同业诸君》的文章中,说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向导国民。他在这篇文章中,还运用了“舆论”一词,他说,“舆论无形,而发挥之,代表之者,莫若报馆,虽谓报馆为人道之总监督可也。”他虽然只提了报馆监督,但已经开始很明显的有了舆论监督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只提报纸批评,不提报纸监督。报纸批评与报纸监督,在运用的形式和承担的任务、发挥的作用上都有不同之处。1982年7月,甘惜分教授出版了他的著作《新闻理论基础》,指出舆论对社会具有监督作用。到了80年代中期,“舆论监督”一词已频繁见诸报端。而后,该文多次收入有关书籍。1987年“舆论监督”一词第一次进入党的重要文件,在当党召开的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大报告中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网络舆论监督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快速的传播渠道。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它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权力监督相比,它不具有迫使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的强制力,只是借助于网络舆论监督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或形成的一种社会氛围。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
  (一) 我国舆论监督发展的现状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传统的监督方式在网络平台下的拓展。它主要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数据库、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博客等手段,对公权力使用者进行舆论监督。现如今。人民公众在网络表达意见、建议、监督和促进政府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路径。广大人民众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表个人言论、表达个人意见、实现监督的作用。在现在新的媒体时代,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覆盖面远远超过以往传统的媒体,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很多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因而,无论是任何的机构组织还是媒体百姓等,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并且,能够利用信息手段参与舆论对抗的人员也不仅仅局限在传媒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必然广阔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必然出现与网络媒体、各种团体组织和平民百姓共同参与的信息时代。
  2011年1月19日,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网民的成分十分复杂,网络传播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可以公开地存在,也可以隐蔽地存在,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非专业的。无论是从性别、年龄、职业还是地区,它的覆盖范围都是十分庞大,社会每行各业、每个阶层都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不仅参与人数多,而且层面也广,各种不同的个人意见意见和建议、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馈。以国内的传统主流网站为例,新华网开设了“发展论坛”,分为新闻热点、财经证券、网上说法、乡土中国、教育在线等十个论区。人民网开设了“强国社区”,其十八个论区分别含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情感、科教、三农等多方内容。该社区的注册用户数达34万,日平均浏览近4万次。随着社区论坛的设立和网上评论的大量涌现,公众意见得到及时有效的体现,使每一个论坛成为一本浓缩的社会百科全书,社会生活在这里得到最真实的记录和还原,舆论监督在这里得到最有力的张显,有广度,也有深度。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趋势
  1.总体趋势
  新世纪初年,我国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出台的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将使舆论监督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舆论监督的成就也将成为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呈上升趋势的最好注解。现如今或联网作为“第四媒体”迅速发展,揭开了新闻传播史上的新篇章。网络的开放性与信息的无限性使得信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舆论监督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参与力量和信息来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把关人”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世纪初全球化浪潮奔涌而来,“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随着中国加入WTO协议的签署,中国融入世界脚步的逐步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开放势在必然。这些变化也将对舆论监督产生积极影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4月1日开播,到现在已历时10年有余。作为我国电视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以典型的电视深度报道风格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广泛的社会认同,被称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旗舰”。朱容基同志的16字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准确地概括了《焦点访谈》的传播定位,其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舆论监督栏目的发展趋势。
  2.舆论监督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纵观当前舆论监督板块不难发现,板块内容中的任何大小事情都可以见的到。两会报道视角渐渐平民化,某个小村落里的村官选举上了电视,电费、水费的收缴不再让居民头疼,甚至街头的一个无意行为都走入了人民群众的视野,然后成为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这使得公众与新闻舆论监督之间的距离在慢慢缩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每当发生重大新闻或者重要事件,公众就会特别关注各个媒体的报道,不仅期待在媒体上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而且期待媒体能够运用自身的监督职能对事件的发展和解决起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更甚至会有部分群众希望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一切都表明,新闻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和人们离得越来越近了,它和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舆论监督更高效
  在传统媒体上发布观点与意见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而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与舆论观点更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因而错过了事件曝光的最佳时机,造成了舆论监督的滞后性。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建立的网络传播,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信息量大和其他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从时间上看,电视、广播有时也能现场直播信息,但必须事先要有所准备,而网络传播不需要建立电视台或者广播站,也不使用大量纸张,只需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便可接受或者发布任何信息,信息的传播与信息接收是几乎同时的。在现在生活中,新闻的定义正在从“最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变为“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一旦发生新的情况、出现新的事情,再传播上不必等待印刷,更不必等待发行,立即就可在互联网上发布,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可以立即了解事情的发展。群众只需要打开页面,就可获得充分的刚刚发生的新闻信息。西北某省曾发生一起“舞女”变法官的闹剧,这场看来不可思议的“闹剧”首先由互联网披露出来,他网站纷纷转载,后来《北京青年报》记者按网上消息来源找到当事人,进行了面对面采访,最终惊动国家相关部门,会同省市有关领导组成了联合调查组,迅速进行了查处。这种监督的实效性,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无法企及的。
  (二)网络的交互性有助于激发受众舆论监督的自主性
  在传统媒体上所发表的观点和意见大多数都是媒体自身的一些见解和一些专家的观点,特别是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的评论,普通民众的观点是难得一见的,而互联网却不一样,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播模式基本是单向的,定时定量的,人们一般只能在媒体所规定的时间内被动地选择,而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参与度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感觉,成为媒体的一部分。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仅只是接受者,同时也是发布者、参与者,用户与传播者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都可以进行充分而又广泛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媒介能迅速地了解人们在对获悉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一反馈意见,为以后向人们提供更多更及时更好的新闻服务提供了可靠保证,同时也为增强媒体报道的针对性,提高报道质量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网络真正实现了传媒与用户的平等地位,建立起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方式。在网络的BBS论坛里,受众不仅能获得大量的新闻信息,还能方便地将自己的想法公布,这就大大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公布某一现象或对某一现象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真正实现“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如人民网、新华网上的BBS论坛,经常成为受众谈论时局、评论时政的重要场所,是民意最直接的体现。
  (三)有助于拓宽舆论监督的范围,实现监督过程的透明化
  因特网将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巨大信息量的数据库。用户可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调用所需资料,超文本链接手段又使“大众媒体”变为“个人媒体”,且一改传统媒介从头至尾按顺序阅读的线性阅读模式。如果用户对信息中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兴趣,还可以查看相关背景资料,获得文字图片或图像资料,同时由于互联网融文字、音响、图像、动画于一体,使网络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样一个广阔的信息领域,大大拓宽了舆论监督的范围。受众通过这样一个新闻报道群可全面了解事实真相,从而使整个监督过程明朗化、透明化,从而真正实现舆论监督的民主化。
  网络使受众同新闻工作者一样容易并直接地获得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这也意味着公众可以依据全社会共享的材料做出个性化的解释或评论。网络打破了线性传播样式,促使舆论监督更快走向正轨,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以追逐真实为主的监督,以人为主的监督,以决策阶层为重点的监督。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现存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可靠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全民参与下,网络舆论监督形成一种重要的舆论压力,使人民的监督权利得到充分实现,使人民的监督权利得到保障。但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仍然是一种无法克服的障碍,网民提供的虚假、片面信息使事件更加扑朔迷离,是网络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失真性。而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一般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基本能保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而网络舆论监督中网民身份的隐匿和网民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个热点问题自发进行讨论,所以网民发布的信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由于传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舆论监督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监督体制,使得网络监督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网络舆论监督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隐匿性
  舆论监督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由于每一个网民都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自己的社会背景,对待同一件事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大多不同的网友往往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使网民发布的信息具有片面性,不利于事情的解决。网民身份的隐匿性。网络舆论监督的行为主体的身份具有隐匿性,网民在网络舆论活动中既可用真名也可用假名甚至匿名,网民在匿名的情况下真实或虚假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或为社会发展积极发表言论,或抨击、批判社会,网络上发表的内容参差不齐,各种消极、的观念在网络中传播,网络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民的道德责任意识,使得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降低。另外,网络的及时性和快捷性,还会导致网民在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无法作出正确调查、判断的情况下,就对事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致使各种失真信息在网络上泛滥和讹传。
  (三)网络舆论监督就有一定的情绪性和不稳定性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具有情绪性。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面对巨大压力的人们往往需要寻求减压的出口,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恰恰给人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人们可以在匿名的情况下宣泄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这种感性而又偏激的言论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干扰人们对监督客体进行客观的判断。网络监督具有不稳定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成分复杂,且流动性大,导致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信息来源不稳定、不系统,监督效果不明显,导致网络舆论监督的不规范性和不规律性。同时,网民中普遍存在从众心理,网民往往具有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不注重调查研究。
  四、解决网络舆论监督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
  目前为止我国的网络立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滞后、不健全的,这和互联网舆论传播的复杂性有着紧密的关系。法律的不健全不仅给目前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也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散播恶意谣言的网民无法进行应有的制止和管理,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引起不必要的弊端。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是建立在有比较成熟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的,所以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并重视网络舆论监督方面的制度建设,以便于更好的加强约束和管理网络舆论,从而更好的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只有建立完善的网络法规和追究制度,才能实现网络法制,维护正常的网络舆论监督秩序。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例如2009年9月20日通过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伴随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原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合适。因此我国司法部门应该加快完善互联网法制建设的脚步。要做到法律法规的与时俱进,以便在处理新问题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安排专人对网络监督信息线索进行及时汇总和归纳,认真收集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查证属实的予以迅速处理和回应,准确、及时、详细地在网上公布所掌握的信息,抑制虚假信息的泛滥。要通过积极应对,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和处理结果,把最真实的情况通过最权威的渠道发布出来,让网民在事实面前发表更理性的评论,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功效,抵消网络的消极作用。各级监督机关只有在第一时间依法公开所有能够公开的内容,并积极主动地向公众作出解释,才能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提高网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固然重要,但是强化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素质也是极为重要的。加强网民道德教育对于提高网民鉴别是非能力,维护网络健康发
  展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把加强网民的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并在深化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努力提高网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鉴别是非的能力,保
  证网民真正成为网络中的道德主体,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促进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教育是培养网民优良道德行为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社会和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各种渠道进行教育,形成一种文明高尚的文明舆论环境。虽然网络舆论监督赋予了民众更多的发言权,但我们别不能忽视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互联网上民众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管带你和意见难免会发生负面争议、或者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化色彩。帮助广大网民养成道德自律习惯、提高自身素质涵养和较强的责任意识,通过这样的改善达到提升改善整个网络环境的目标,促进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网络舆论监督.//baike.baidu.com/view/4270576.htm[OL]
  [2]互联网.//baike.baidu.com/view/6825.htm[OL]
  [3]蒋冬青.新媒体对政府舆论监督的影响与引导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
  [4]常鹄.“邓玉娇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正负面影响[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5]侯姗姗.主流媒介议程构建下的景观社会——《人民日报》拉萨“3•14”事件新闻报道的编辑思想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
  [6]史册.新闻媒体对公共权力的外在监督[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
  [7]孙旭培,滕朋.公众利益原则与传播文明——由“黄金高事件”报道引发的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
  [8]张文凤.新型媒体,政府治理工具的新选择[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9]林瑞琪.报刊博物馆:中国传播学研究中有待填补的环节——从德国亚琛市国际报刊博物馆引发的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
  [10]金石.浅析西藏知名记者的成长路径[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99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