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司法考试 >> 复习指导 >> 查看资料

司法考试刑法复习指导:犯罪主观形态

发布日期:2010-03-09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一、犯罪故意

  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由两个要素构成:认识因素 + 意志因素

  (一)直接故意

  1.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2.结构:明知(认识因素)+ 希望(意志因素)

  3.明知:明知的程度,包括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和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4.希望,是指积极直接的追求结果发生。

  (二)间接故意

  1.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2.结构:明知(认识因素)+ 放任(意志因素)

  (1)明知的程度,只包括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考眼:如果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然后"放任"结果发生,属于直接故意。

  (2)放任,是指听之任之,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结果的发生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二、犯罪过失

  第15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1.概念: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2.结构:应当预见 → 疏忽大意 → 没有预见 → 发生危害结果。应当预见是前提,疏忽大意是原因,没有预见是事实。

  3.结果预见义务

  刑法处罚疏忽大意的过失,是因为行为人违反了结果预见义务。也即,行为人本应该预见到结果可能发生,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

  判断有无结果预见义务,主要是判断有无结果预见的可能性。有无预见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一是看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能力和预见能力,二是看客观上的认识条件和环境。

  练习:07年.卷二.14题,张某和赵某长期一起赌博。某日两人在工地发生争执,张某推了赵某一把,赵某倒地后后脑勺正好碰到石头上,导致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关于张某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

  D.属于意外事件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

  1.概念: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2.结构:已经预见 → 轻信能够避免 → 发生危害结果

  3.结果回避义务

  刑法处罚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因为行为人违反了结果回避义务。也即,行为人本能够避免结果发生,因为过于自信而没有避免。

  判断有无结果回避义务,主要是判断有无结果回避可能性。有无避免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一是看行为人的回避能力,二是看客观上有无回避的条件和环境。

  练习:04年.卷二.12题,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三、无罪过事件

  第16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一)意外事件

  1.概念:行为人无法预见、没有预见会发生危害结果,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2.结构:无法预见 → 没有预见 → 发生危害结果。无法预见是原因,没有预见是事实。

  3.预见可能性

  意外事件之所以无罪,是因为行为人没有预见可能性。有无预见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一是看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和预见能力,二是看客观上的认识条件和环境。

  (二)不可抗力

  1.概念:行为人已经预见会发生危害结果,但是无法抗拒,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2.结构:已经预见 → 无法抗拒 → 发生危害结果。已经预见是前提,无法抗拒是原因。

  3.分类:一是行为人已经预见,但无法采取避免措施。二是行为人采取了避免措施,但仍无法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4.结果回避可能性

  不可抗力之所以无罪,是因为行为人缺乏结果回避可能性。有无回避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一是看行为人的回避能力,二是看客观上有无回避的条件和环境。

  注意:避免可能性的时间点,是过失行为时,而非危险临界时。

  练习:乙开车行至商店门前,停下车,没有熄灭发动机,叮嘱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儿子(7岁)不要乱动,然后进入商店买烟,出来时发现儿子开车前行,急忙喊停,但仍发生车祸。乙对危害结果的主观心态是什么?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72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