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其他论文 >> 查看资料

贺卫方:《北大法律评论》寄语

发布日期:2009-06-1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北大法律评论》——全国第一份由法律专业学生独立编辑、公开发行的连续出版物——终于诞生了。在创刊卷的编辑过程中,主持编辑工作的几位同学一再要求,希望我能写点放在前面的话。我推辞再三,因为自己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不够资格在这个地方说三道四。贸然应允,佛头著秽,不待人笑,自己先已前仰后合。无奈同学们很执着,他们称这份出版物的缘起很受到我作的一次讲座的激励,并且从一开始起便得到我的很多关心,另外我过去还做过多年的法学刊物编辑,算是编辑行当里的“专家”。推辞不过,只好应承写来——用电脑写这篇文字时,拼音“应承”(ying cheng),结果显示栏里出现两个选项:“应承”和“硬撑”,心中不免一惊。

  在世界上,由学生主持法学方面的高层次连续出版物是从美国的法学院开始的。在当今美国,所有号为“法律评论”的刊物毫无例外,都是由各法学院的学生编辑的。熟悉西方法律学术发展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些刊物对法学研究的功绩是多么大。许多所谓“Law Review Articles”正是一座座法律学说史和法律制度史上的里程碑。手边正好有一份刊登于《芝加哥-肯特法律评论》(卷71,1996)上的“引用频度最高的法律评论论文表”,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霍姆斯的“法律之路径”,庞德的“机械法学”,哈特的“实证主义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卢埃林的“现实主义法学之趋向”,以及科斯创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的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等等,都是发表在这类法律评论上。在几所一流法学院的法律评论上,一篇重要的文章出世,马上便引得举世关注,天下议论。法学研究的风格可能由此转变,司法实践的路向或许为之扭转。“龙门刊物”之誉良非偶然。

  由学生编辑的出版物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其中当然有各种制度和社会的因素在起作用。美国法律教育的特殊设计,优秀法学院学生的高水准,编辑选任方面的激烈竞争(担任过著名法律评论的编辑这一经历可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荣誉和择职时极有力的筹码),刊物编辑理事会的独立地位以及运作机制,稿件的筛选和编辑程序,以及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编辑们为求刊物以及所在法学院的声誉而只发表最具质量的文章,高质量文章发表之后又进一步提高刊物对优秀法学家的吸引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法律评论现象”。尽管也曾有论者对这种学生办刊物所存在的缺陷提出批评,但是,美国的法律学术发展今后仍将维持这种法律评论为枢纽的格局,恐怕没有人怀疑。(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方流芳教授以《哈佛法律评论》为例的个案研究,载《比较法研究》卷11,1997。)

  在我国的大学里,学术刊物的主导类型是学报,而学报都是由学校专门设立由专职编辑组成的编辑部编辑的。在法学方面,一些主要的法律院系都出版有自己的一份或几份这类刊物。学生办刊物当然也有一些,但只是以发表学生自己的作品为主,并且大多属内部发行,影响范围极有限。学报型刊物自有其优点,例如编辑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有更深刻的把握;编辑人员相当稳定,因而刊物的风格容易更长久地保持;在经费方面有“皇粮”保障,从而可能避免经济压力带来的商业化运作倾向;等等。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这种体制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诸如编辑管理上的官僚化倾向,编辑人员长时间单一的管辖领域和职业生活带来的惰性,吃“皇粮”所要付出的代价--对“皇室成员”必要的关照--以及由于编辑人员过于稳定可能导致的关系因素影响学术质量等等。这只是荦荦大端而已。我曾主持过一份学术刊物编辑工作长达八年,自以为深知其中甘苦和利弊,也深信这种格局需要通过某种全新类型出版物的引进来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北大法律评论》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据我了解,从事编辑的几位同学对相关制度的建立极其认真,他们将《评论》定位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虽然由学生编辑,但以发表法学最高水准作品为宗旨。他们建立了匿名审稿制度,更合理的作品分类和与之相适应的栏目设置,有助于学术规范化的注释和其他技术体例。更重要的是,为了维系这份事业的连续性,他们从一开始便注意到编辑人员中的不同年级、不同类别学生编辑的合理比例,建立随着年级的更替,不断地有“新鲜人”(freshperson)中优秀分子参与其中的制度。说老实话,《评论》能否持续地出版下去,是我最担心的一个方面。想起我们的古话,“新官上任三把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的都是热情和事业持之久远的不易。不能久远,并非由于人无常性,而是我们缺少维系人的热情于久远的制度环境。一份出版物长久不间断的出版绝不仅仅具有时间跨度上的意义;它意味着一种真正的学术累积,意味着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稳固,意味着学术界与社会之间持续不断的良性互动。在与第一届编辑同学的交谈过程中,我看得出他们都为能够成为《北大法律评论》的“创办编辑”(founding editors)而有一种溢于言表的兴奋感。我也不免受到他们的感染,很希望《评论》能出手不凡,成为这个国家里的一流法学出版物。不仅如此,我更期望这项伟大的事业能天长地久,流水的编辑能够办出铁打的《评论》。

经济学家》,1843年创办于伦敦,至今仍出版,并且国际信誉卓著;

《哈佛法律评论》,1887年创办于坎布里奇,至今仍出版,是美国乃至世界法学研究水准的标志;

《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创办于北京(时值北京大学百年校庆)……

1998.2.28.燕北园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69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