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彦才:白芝浩和他的《英国宪法》——白芝浩《英国宪法》译后
发布日期:2009-06-03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中国法律人对英国宪法的了解是从戴雪开始的。戴雪的名著《英国宪法法律研究导论》(中译本名为《英宪精义》)早已成为中国宪法学人研究英国宪法的必习经典,而同样权威、经典但路数又迥异的白芝浩的《英国宪法》却一直不见中译本,国内对白芝浩宪政思想的研究也几为空白。近些年来,中国的宪政学者们发现,在探讨和中国宪政之路时,近代英国的宪政经验是可堪借鉴的;而就英宪经验的理论总结而言,白芝浩的《英国宪法》是绕不过的。鉴于此,商务印书馆“公法名著译丛”此次对白芝浩《英国宪法》的?译可谓是适时的。
一 、学养与路径
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生于1826年,卒于1877年。他出身于一个银行世家,母亲来自从事银行业的斯塔基家族,父亲T•W•白芝浩是斯塔基银行总部的经理人。1848年,22岁的白芝浩毕业于伦敦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他又专修了三年的法律,获得律师资格,但是并没有执律师业,而进入了他父亲的银行业。1858年他与曾任英国财政大臣且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经济学家》杂志创办人的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的长女结婚;两年后,威尔逊去世,他接管了《经济学家》,担任主编直到1877年他辞世。白芝浩博学多才,个人禀赋加上诸多方面的家族智识渊源使他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是影响至今的法学家、金融学家、道德哲学家和政治专栏作家。1867年,他将他陆续发表于一家期刊上的论及英国政制中内阁、君主、贵族院、平民院以及英国宪法的历史的系列宪政文章结集出版,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英国宪法》(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在英国,长久以来,皇室、政治家、法学家们一直咀嚼着此书的精义。戴雪说:“(白芝浩)……最能阐发英吉利政治的奥义,使无余韵。他的《英吉利宪法》不但富有创造力,而且饶有趣味,足以引人入胜。”[1]99当代英国公法学家马丁·洛克林称白芝浩为“十九世纪宪法最敏锐的分析者”[3]18普通读者则津津乐道着此书中随处可见的培根式的警句。白芝浩的贡献使他在英国享有“最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人”的称誉。自问世以来,这部著作在英语世界就发生了持续性影响。它的影响已经跨越了三个世纪,2001年《牛津世界经典丛书》仍在刊行此书。在美国,白芝浩《英国宪法》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其在英国的影响。一位美国法学家在该书1898年的美国版序言中说:
……它是一次对英国政治经验的自由探究;一次对英国政治制度敏锐的、批判性的和非情绪化的讨论,其目的旨在说明这些制度的运行方式,并指明其优长缺失。作者与其说是一位党派活动家和鼓动家,毋宁说是一位冷静的、睿智的探索者。他学识渊博,洞察力强,观点独到,且远免于他所说的那种“以爱国主义为名的地域狭隘主义”的偏见。他对英国制度缺失的批评深刻而犀利,对其优长的肯定真诚、不偏党而明智。由于科学心态的主宰,他对古老传统和现代创新、贵族特权和民主倾向的讨论不带任何偏见。内阁、君主、上院、下院,在一个接一个地论及这些东西时,他是从可谓他们相互间能动反映的角度加以考虑的,且与英国人的习惯、传统、文化和性格相联系。书中无疑充满了诸多富有教益的事件、对人性中行为动机富于洞察力的反思、个体或政治实体权利的行使、社会制度对生活于其中的不同阶层状的适应以及不计其数的无往而不适且让所有政治学和社会事务的学生甚感兴趣的政治哲学观念。[4]3
与布莱克斯顿和戴雪不一样的是,白芝浩并不是一位在严格规则体系中找到自足的规范主义者,而是一个独特的功能主义者。他对英国宪法的论述的特点是:用一种简洁明快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是《经济学家》在维多利亚时代争取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时所用的一贯风格)和一种几乎是随笔式的笔触,从政治传统、政治惯例甚至政治心理的层面直面“一部活生生的宪法(a living constitution)??一部处于实际运行和效力中的宪法”;他探讨的不是严格的英国宪法的实在规则(positive rules),而是规则以外的处于实际运行状态的政治惯例(political conventions)。因而,在《英国宪法》一书中,人们看到的不是对实在宪法法律规则的解析,而是英国宪法在实际政治经验中运行情况。在形式上的宪法规则和实际流动的惯例之间,白芝浩毫不含糊地倾向于着力探讨后者:“就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言,我从不相信所谓的不可改变的规则。”[4]21在白芝浩看来,文本上和书面上的英宪是一回事,英宪在政治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情形是另一回事。他说:
“这方面(指英国宪法)积累起来的文献已汗牛充栋,但一个直面活生生的现实的观察者会对现实与书面描述之间的反差感到惊愕。他会在生活中看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还会发现,许多书本理论中雅致的东西在粗陋的实践中根本找不到。”[4]54
对于白芝浩的这种侧重点,戴雪在其《英宪精义》初版时尚不以为然。戴雪是奥斯丁的信徒,对于那些虽有拘束力但不能为法院所适用的惯例虽有论及,但认定这些东西不属于宪法性法律(constitutional law),因而只把它放在了《英宪精义》三大部分中最后一部分并放在了与宪法性法律的关联中加以论述。但到了1914年他为《英宪精义》进行修订时,面对其时业已成事实的英国政党机器的权力膨胀所造成的对英国政制的决定性影响,他才意识到作为“一位天才人士”(雷宾南先生译为“一个天禀聪明的人”[1]81的白芝浩几十年前所敏锐地观察到的英宪实在规则与其实际运行情况之间巨大反差是他所不该忽视的。他开始在《英宪精义》的导论中大段引用白芝浩《英国宪法》中的文字。卢克林评论说,此时戴雪实际上已在试图回到白芝浩的立场上。[3]219
二、《英国宪法》的主要观点
从政治角度解析英国宪政,白芝浩的主要贡献包括一下几点:
(一) 将英国政制分成两个部分,即“尊严的部分”(the dignified part)和“效率的部分”(the efficient part)。
白芝浩认为,历经了数个世纪发展的英国宪政到了他所处那个时代,除非将它分成“尊严的部分”和“效率的部分”,否则人们根本无法理解它。“尊严的部分”是英国政制的外观,“效率的部分”是它的本质;前者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制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前者是从悠久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它复杂而堂皇,古老而庄严;后者是具有现代性的,简单而有效,“它的本质因其拥有现代式的简单性所带来的力量而显得孔武有力;它的外观则因其拥有一个更堂皇的时代所显示的哥特式的庄严性而显得富丽堂皇。”[4]61芝浩对英国政制中的这两部分并没有作精确的区分,大致上说,该政制中君主和贵族院属于“尊严的部分”,平民院和内阁属于“效率的部分”;英王是尊严之首,内阁首相是效率之首。
上面说过,白芝浩是从政治传统、政治惯例甚至政治心理的层面分析英国宪法的。这一点在他对英宪“尊严部分”的解析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而这一点是自边沁和奥斯丁以来,包括布莱克斯顿、密尔和戴雪等人所忽视的。“尊严的部分”是从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准确地说,英国政制的某些古老的部分经过数个世纪的改造以后,其功能和地位已经发生质变,但又没有被该政制所抛弃,而是继续作为该政制的有机部分而发挥新的功能的某种东西。比如说,英王从几个世纪前的主权者变成了现在的“虚君”,“如果两院全体一致向她发出一份她自己的死刑执行令的话,她也只好在该执行令上签字”,[4]101但是她依然是英国当代政制的一部分,行使着一些象征性权力如商量权(the right to be consulted)、奖励权(the right to encourage)和警告权(the right to warn),[4]116并作为一种民族团结和统一的象征而从外观上维持着英国宪政的运行,并在民族危难时刻成为英吉利民族之舟的心理压舱物。“尊严部分”是数个世纪政治文化积淀而成的,而不是通过立法“制造”出来的。它不是一种法律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政治性的东西,而且是一种政治心理或政治情感层面的东西。对于那些政制中不包含这个因素的国家而言,这种东西是“一种神秘的崇敬之心”,[4]56这种崇敬之心使英国政制变得“甜蜜”,有时使英国人对皇家事务的反应“显得孩子气”,[4]85但是它却构成了地道英式君主制的基础。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英国政制中“效率的部分”是可以仿效的,但作为政治心理层面的“尊严的部分”是难以仿效的。而对于具备相同政治心理的民族而言,对英式政制的仿效只移植其“效率的部分”是不够的,而必须使其“尊严的部分”得到相应的安排。深得白芝浩此论精髓的美国人在二战后对日本政制的安排上刻意保留了日本民族政制中“尊严的部分”即天皇,看来不是偶然的。如果二战后的日本宪政安排不考虑到日本民族的这个“情感面”,现代日本政制是否具有如此稳定性是不难推知的。
对于英国政制中“效率的部分”,白芝浩是大加赞赏的。白芝浩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也是议会民主制的忠实信徒。他所论述的英国宪法是1865-1866年间的宪法,即1867年英国第二次议会改革法出台之前的英国宪法。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尽管他是从政治的角度而不是从法律的角度(白芝浩并不看重改革法对于时代变化的决定性影响)解析英国宪法,尽管从政治的角度分析英国政制的时代变化时他强调政治传统、政治惯例和政治家的引导作用,并对1867年改革法出台后“广为派发的选票”的实际效果表现得忧心忡忡,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明确地表现了对英国政制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代议制民主的倾心。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平民院“最终权威”的强调上。
在白芝浩所处的时代,英国政治权威的重心早已国王转移到了议会。但在议会中,平民院和贵族院的职能划分这时并没有确定(两院权力关系到1911年《国会法》出台时才开始划定)。白芝浩在探讨两院关系时,明确表示对民选的平民院权威的认同。“每当下院的意见也是整个国家的意见,且整个国家显然已经下定决心时,上院必须服从下院。”[4]20“······如果民众的意见强烈而一致,如果它既反应了国会议员们的意志又反应了选民们的意志,那么在我看来,上院英立即作出让步,而不应予以反对。”[4]22在论及内阁制政府的原则时,他认定:“大众政府的原则是,最高权力即政治事项的决定性权力掌握在人民手里······。”[4]77“自由政府指的是那种服从他的民众能够进行自愿选择的政府”,“一个完美的自由政府是一个完全按照这些选票决定一切的政府······”。 [4]186在比较英美两国政制中“最高权威机构”的区别时,他指出,美国的最高权威机构不是单一的,而英国是单一的:“英国政制中最终的权威机构是新选的平民院。”[4]240在附录的《布鲁汉姆勋爵的个性》一文中论及拿破仑战争后英伦和欧陆政体的差异时,白芝浩也表现出了对“神圣同盟”专制下欧陆政体的不屑:“专制主义不可能在一个自由的国家受到欢迎。将专制主义变成了宗教的神圣同盟很难与英国宪法相协调。我们彻底打败了拿破仑,但是我们在他身后的状况中找不到快意。激励着我们心灵的事业不复存在;空气中不再弥漫着胜利的鼓噪。大陆事务是僵死、专制、沉闷的······。”[4]299
(二)对英国宪法“有效秘密”的揭示: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完全融合”。
在白芝浩所处的时代,流行的英国宪法理论认为,英国政制是一种“分权”与“制衡”的政制。洛克将英国的主权分成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三个部分,欧陆的启蒙思想家们也认为,权力的分立是英国政制的特征,至少在英国政制中得到了体现。但是,倾心于发现英国政制中真切的“事实”的白芝浩力排众议,认定“英国宪法的有效秘密可以说是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联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total fusion)” 。[4]62这可以说是白芝浩对英国政制最敏锐、最富洞察力、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项发现。当代宪政学者们依然在探讨的“融权制”问题就起源于此。
如上所述,白芝浩在论及英国政制的最终权力来源时,认定民选的下院即平民院是最终的权威。顺着这个思路,后来的戴雪总结出了英国宪法的第一大原则,即“议会主权”。但是,白芝浩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从实际的政治实践中进一步挖掘,并发现了英国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完全融合”这一现象。
所谓“融合”,不是指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吸收,而意味着二者的融贯。这就意味着对绝对“议会主权”的某种偏离,或者说某种调制。
白芝浩进一步指出,英宪中这两种权力的奇妙融合的连接点是“内阁”。“内阁”是一个“新词汇,意即一个被立法机构选以充任行政机构的委员会”,[4]62“一个起连接作用的‘连字号’,一个起紧扣作用的‘扣子’,而被连接和紧扣的是国家的立法部分和行政部分。从它的起源上讲,它属于这一部分;而从起所起的作用上讲,它又属于另一部分。”[4]64
内阁虽然是议会的一个委员会,但按照英国宪法的惯例,它又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内阁的解散权使它成了奇特的东西:“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4]60白芝浩将英国内阁的这种解散权称为对平民院单一主权的“调制器”(the modulator),认为这个“调制器”是英国宪法得以成功运行的两个部件之一(另一个部件是“安全阀”,即内阁首相对贵族院议员的册封权。随着贵族院在英国一系列的宪政改革进程中地位的下降以及最终这种册封权的取消,“安全阀”在当代英国政制中的意义已经不大)。“调制器”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作为主权者的平民院不是完美的。白芝浩将平民院的缺陷总结为三个方面:多变性、党派性和自私性。[4]243“调制器”的存在是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高度融合的显要例证。
(三)对政治家在宪政变革时代“引导作用”的强调
英国学者对英国宪法的论述一般从三个学科方向展开:一是从法律方面,代表人物是布莱克斯顿和戴雪;二是历史方面,代表人物是哈兰(Hallam)和弗里曼(Freeman);三是从政治方面,代表人物就是白芝浩。白芝浩审视英国宪政的独特视角除了上述从政治传统和心理层面解析英国宪法的实际运作的一面以外,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变革时代英国宪政改革方面政治家的“引导作用”的强调上。
《英国宪法》首版于1867年,七年后再版时,白芝浩加写了一篇长长的“导言”。在这篇导言中,他从政治角度对这个变革时代的英国宪政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在论及促成时代变革的主导因素时,他没有把这个因素归结于改革法,而归结为政治家的换代和对民众的引导。
从法律的角度看,英国十九世纪的宪政进步是接二连三的议会改革法的结果。1832年的第一次改革法使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1867年的第二次改革法又使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通过这两次改革,英国的政治舞台上就有国王、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多元的政治力量。自此以后,英国的社会变革便踏上了一种“合法化”轨道。各种政治力量争取权利和完善权利的斗争被限制在改革和完善议会制的框架下进行。经过20世纪几次进一步的改革后,普选权在英国变成了现实。至此,英国社会在避免了法国式的暴力革命的情况下,通过渐进的宪政改革既保存了传统的自由,又实现了充分的民主。因此,从法律的角度看,促成这种宪政进步的就是一系列的改革法。但是,惯于从政治角度分析英国宪政的白芝浩道出他独特的看法。
写这篇“导言”时,第二次改革法已经实施了七年。但白芝浩表明,尽管他无意争辩说像1867年改革法这样的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不会产生重大的效果,但是他认为这种效果到那时为止尚不为人们所知。其实他想说的是,“1865年以来的有目共睹的巨变从严格意义上说肯定不是由它引起的。”[4]9他认为,这些巨变是由政治家的“代际过渡”所导致的“政治精神”的变化所致。“即便没有改革法,这个单一的原因也会引起巨变。”[4]8他用生动而睿智的语言表述了这种变化的情形和影响:
“一个政治国家恰如一片美洲森林:只需砍倒老树,新树就会立即长出来取而代之;种子在地下蓄势待发,并随着老树被清除后阳光和空气的进入而开始破土成长。这些新问题会营造一种新的氛围、新的政党和新的论辨。”[4]9
在白芝浩看来,代际过渡中政治家们所主导的政治精神的变化自然能够促成社会的变化。在按照改革法刚获得选举权的多数选民和主导改革的政治家们之间,白芝浩以罕见的坦率表明,他“极其害怕新选民中的那个无知的大多数”。[4]22这并不是说他反对这些新选民获得选举权,而是说他认为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行使他们的选举权。这就需要政治家们的引导。“新获得选举权的阶层并不比旧有的阶层更少需要贤达者引导。相反,新阶层更需要引导。”[4]11接着,白芝浩写出了一个后来被戴雪整体援引在《英宪精义》“导言”部分的强调“政治家们的责任”的著名段落:
同时,我们的政治家们碰到了好多年来未能碰到的最好机会,也承担着最大的责任。他们不得不引导新的选举人行使其选举权,还得静悄悄地予以引导,不留痕迹。一个自由国家的主要政治家们一时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为人类的对话定调。是他们通过一两次演讲决定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将说些什么和写些什么。他们连同他们的顾问们制定他们党的纲领??美国人称之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和与他们相关联的人将在政治角逐中表明他们的立场。正是通过这种纲领以及通过由不同政治家们提出的各种纲领的比较,世界才形成它的判断。普通人的心智很难自行定位它要关注哪些政治问题;它充其量只能就人们向它提出的问题进行象样的判断;它几乎从不确定其主题。在确定这些问题将事关何种东西的问题上,政治家们承担着特别重大的责任。如果他们提出的问题使处于人类低层的人们情绪化;如果这些问题有可能被那些低层人弄错;如果这些问题使这些低层人的利益与整个国家的利益不一致或者相冲突,他们将贻害无穷。这个国家的前途有赖于一项精巧实验的正常运行,而他们可能使出浑身解数去败坏这场实验。就在那些对政治感到陌生的无知人们渴求摆到他们面前的问题是有益的也只能是有益的问题时,政客们提出的却是些有害的问题。他们可能提出一些将穷人作为一个阶级捆绑在一起的论题;提出一些可能煽动穷人起而反对富人的论题。对这些论题的讨论将使穷人们以为某个新法会使他们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现行法使他们过得不舒服??以为政府手里控制着一笔用不完的资金,它可以将这笔钱发给那些现在需要钱的人,而不致在他处造成另外的更大短缺。如果穷困的选民们的首要事务是力图建立起一个“穷人的天堂”??他们倾向于幻想这种天堂,而且他们倾向于认定他们能够建立这个天堂??那么现在刚开始的这场政治实验将注定要失败。广为配发的选举权礼物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于那些得到礼物的人来说同样是巨大的灾难。[4]14-15
戴雪意识到这位“天才人士”的悲观主义警告的分量是50年后的事。到了20世纪后期,“福利”重压下的英国精英们也开始普遍意识到了白芝浩这段话的分量。
三、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成文宪法国家。但稍有点现实主义精神的学人都会发现,中国的宪法文本与其实际运行情况之间存在着更大的反差。一方面,宪法的诸多条文没有相应的实效,另一方面,有着明显实效的操作规程又是一些宪法条文中找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其实就是白芝浩所说的政治惯例。对于那些惊讶于这种反差的人来说,白芝浩的“政治宪法”所开创的独特宪政审视路径就有相当的吸引力和启示作用。笔者感觉,白芝浩的《英国宪法》一书能够给中国的宪政建设提供一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对宪法的实际效果的考察。长期以来,中国宪法学者们惯于用法律实证主义的方法解释和分析宪法文本中所包含的实在规则,而忽视对这些规则的实际效果和功能的考察。一部没有实际效用的宪法无论在形式上多么完备,对于实质性的宪政建设来说都没有意义,甚至可能使我们偏离真实的宪政目标。“法治”和“人权”可以端坐在宪法文本中,但实际政治生活中盛行的可能依然是人治和特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国宪法进行纯实证主义的解析是苍白无力的。我们需要一种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宪法惯例特别是政治惯例的作用。这是白芝浩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如果实际政治经验中起作用的是“活宪”(a living constitution),那么我们就应该对这种宪法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学界已有这方面的呼声,系统的研究尚须时日。
再次,在宪政转型期间,我们不能忽视政治精英们的主导作用。中国未来的宪政建设可能依然是政府推动型的。虽然我们的“代际过渡”可能不像英国的情形那样自动促成白芝浩所说的那种时代巨变,但是,把握了宪政精神实质内涵的政治精英们在推动宪政改革方面的作用是注定不能低估的。
最后,从政治角度审视宪政建设,我们从宏观上不能偏离宪政的基本精神原则,如民主原则、限权原则、人权原则和法治原则。我们在特殊的国情下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些宪法惯例,而这些惯例多半是有违民主和法治原则的。比如说,有人将我们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看作是白芝浩所揭示出的宪法的“尊严的部分”,而把实际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说成是“效率的部分”。橘逾淮而成桔,没有什么东西比这种东西更能危害宪政本身了。宪法惯例的形成只能在不违民主和法治的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否则的话,这种惯例形成的越多,我们就离真实的宪政越远。
参考文献
[1] 戴雪.英宪精义[M].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 罗豪才 吴撷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
[3] 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M].郑戈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白芝浩.英国宪法.夏彦才译,商务印书馆2005.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财税[2013]37号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
- 北京市司法局 北京市律师协会公告
- 法院判决后还能否调解、和解
- 公众意见与司法判决----对过去十余年若干轰动性案件的考察
- 警察呀!取保候审期满后,千万不要忘了做件事,否者后果很严重!
- 浅议对死刑犯遗体的处置
- 天津市各个检察院地址电话,天津市各个交通队地址电话,天津市各举报中心地址电话
- 浦东新区律师:上海市浦东新区各派出所地址及电话
- 农村户口按城镇标准赔偿的司法解释
- 南京市各看守所地址电话
- 重庆市各区县人民法院通讯录
- 法律人必看的74部电影
- 上海市各区县劳动仲裁机构地址和电话
- 2015-2016年广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
- 石家庄各车管所地址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