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案例分析 >> 刑事类案例 >> 其他刑事案例 >> 查看资料

也谈以借打电话为由“偷走”他人手机构成何罪

发布日期:2009-11-26    文章来源:互联网
 江西法院网于2007年3月14日刊登了王堃同志《以借打电话为由“偷走”他人手机是否构成诈骗罪?》一文。主要案情是:2006年2月,被告人李斌到井冈山市云峰宾馆休闲中心找刘玫按摩时,以借手机打电话为由,将刘玫的一部价值人民币1240元的CECT手机骗走,后被告人将手机以300元的价格抵给他人。同年3月,被告人李斌到井冈山宾馆休闲中心找到王婷,以借手机打电话为由,将王婷的一部价值人民币1100元的CECTM500手机骗走。

  该文对被告人李斌的行为定性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含王堃同志)认为构成诈骗罪。因为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实施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包括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内容是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被告人李斌以借手机打电话为由属“虚构事实”,使被害人产生被告人李斌仅是“借”的错误认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交出手机,而遭受财产损失。

  第二种观点认为构成盗窃罪。理由是李斌已将手机卖给他人,由他人实际控制,其是采取秘密手段将被害人的手机盗窃到手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构成盗窃罪。

  笔者则认为李斌的行为既不构成诈骗罪,也不构成盗窃罪,而构成抢夺罪。理由是:

  1、被害人是否意识当场到遭受财物损失,是区别抢夺罪与诈骗罪最重要的特征。抢夺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抢夺罪是乘财物所有者、管理者或其他人不备,当面公开将财物夺走,且被害人会立即意识到自己遭受财物损失。而诈骗犯罪中被害人,不会当场意识到自己的财物遭到了侵犯。本案中,两被害人只是自愿将手机交被告人李斌打电话,而不是将手机交给其带走。被告人李斌乘人不备公然当场携机逃跑,已经使两被害人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财物遭到了侵犯。

  2、在存在多个相承行为的情况下,整个行为的定性应当由起核心作用的行为决定。被告人李斌获取财物的行为由虚构“借打电话”和 “持手机逃走”所组成,“借打电话”是创造条件,通过这一行为骗取两被害人的信任后,两被害人 “自愿”交付手机,便为被告人李斌“持手机逃走”提供机会,即“持手机逃走”才是被告人李斌获取财物的实质性行为,对实现“非法占有”起核心作用,当然也就应当由其来决定着被告人李斌行为的定性。

  3、被告人李斌的行为不属于秘密窃取。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其行为核心在于秘密窃取。而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主观上自认为采取不会被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方法,暗中窃取其财物。本案中,被告人李斌取得两被害人的手机时是公开的,两被害人也是明知把手机交给了被告人李斌,彼此之间对手机的交接并无“秘密”可言,因而被告人李斌不构成盗窃罪。颜梅生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60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