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以借打电话为由“偷走”他人手机构成何罪
该文对被告人李斌的行为定性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含王堃同志)认为构成诈骗罪。因为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实施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包括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内容是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被告人李斌以借手机打电话为由属“虚构事实”,使被害人产生被告人李斌仅是“借”的错误认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交出手机,而遭受财产损失。
第二种观点认为构成盗窃罪。理由是李斌已将手机卖给他人,由他人实际控制,其是采取秘密手段将被害人的手机盗窃到手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构成盗窃罪。
笔者则认为李斌的行为既不构成诈骗罪,也不构成盗窃罪,而构成抢夺罪。理由是:
1、被害人是否意识当场到遭受财物损失,是区别抢夺罪与诈骗罪最重要的特征。抢夺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抢夺罪是乘财物所有者、管理者或其他人不备,当面公开将财物夺走,且被害人会立即意识到自己遭受财物损失。而诈骗犯罪中被害人,不会当场意识到自己的财物遭到了侵犯。本案中,两被害人只是自愿将手机交被告人李斌打电话,而不是将手机交给其带走。被告人李斌乘人不备公然当场携机逃跑,已经使两被害人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财物遭到了侵犯。
2、在存在多个相承行为的情况下,整个行为的定性应当由起核心作用的行为决定。被告人李斌获取财物的行为由虚构“借打电话”和 “持手机逃走”所组成,“借打电话”是创造条件,通过这一行为骗取两被害人的信任后,两被害人 “自愿”交付手机,便为被告人李斌“持手机逃走”提供机会,即“持手机逃走”才是被告人李斌获取财物的实质性行为,对实现“非法占有”起核心作用,当然也就应当由其来决定着被告人李斌行为的定性。
3、被告人李斌的行为不属于秘密窃取。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其行为核心在于秘密窃取。而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主观上自认为采取不会被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方法,暗中窃取其财物。本案中,被告人李斌取得两被害人的手机时是公开的,两被害人也是明知把手机交给了被告人李斌,彼此之间对手机的交接并无“秘密”可言,因而被告人李斌不构成盗窃罪。颜梅生
- 从认识和控制能力降低主观恶意,降低刑期
- 两高从严打击私募基金犯罪典型案例之四:职务侵占案
- 廖某职务侵占单位18万余元,获缓刑
- 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紧急提醒:个人销售抗原试剂违法!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近距离安装可视门铃可构成侵害邻里隐私权——人脸识别装置侵害邻居隐私权案
- 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改判无罪案
- 【第274号】李某贤掩饰、隐瞒犯罪所得不起诉案
- 济宁某放火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委托王律师代理起诉获赔偿款
- 济宁某放火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委托王其森律师起诉获得赔偿款
- 网络直播平台销售医用类面膜无资质法律风险及处罚
- 尹律师解读新《信访工作条例》八大亮点
- 申某某诉李某某等名誉权纠纷案
- 吴某甲等人申请执行陈某乙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纠纷案件
- 丁某杨等人虚构债务被判拒执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