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还是诈骗罪?
2004年4月29日11时许,二名年轻女子甲、乙预谋后假冒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的尼姑,窜至郑州市前进路24号楼3单元8号一位姓常的女士家中,以帮常女士消灾为由,让常将家中的现金3000元和金首饰用红纸包好放在其女儿的衣服里,后趁常女士不备,用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包进行调换,将装有现金和金首饰的纸包盗走,金首饰共价值8051元。
【处理及评析】
对于本案的处理,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定诈骗罪。其理由如下:两被告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和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编造“将钱和金首饰放入衣服口袋中”的虚假事实,并且最终取得了这些财物的所有权。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应认定为盗窃罪。
笔者同意定盗窃罪的主张。盗窃罪与诈骗罪都是侵犯财产的犯罪,两罪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没有什么区别,关键区别是在客观方面。诈骗罪的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行为人编造虚假事实——被害人因此而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作出财产处理行为(通常表现为交付)——被害人财产上受到损失——行为人财产上受益。而盗窃罪客观方面则表现为“秘密窃取财物”。在诈骗场合,通常表现为被害人“自愿地”将财产交付给行为人,而在盗窃场合,通常没有被害人处理财产行为发生,相反,行为人往往是乘被害人不备,让被害人在不知不觉中丢失财产,被害人根本没有机会来处理财产。
本案中,二被告人确实编造了虚假事实,假冒尼姑进入居民家中,谎称能够替人消灾,骗取被害人信任后,又令其将3000元现金以及金首饰放入红包里,在形式上合乎虚构事实的不法手段。但被害人并没因此而产生错误认识,更没有基于错误认识而作出的财产处理行为。虽然最后被害人财产上受到了损失,完全是由于二被告人事后乘人不备而实施的“调换红包”行为所致。本案之所以定盗窃而不是定诈骗,就在于被害人常香并非自愿地把现金及金首饰交给二被告人,她只是轻信把东西拿出来放到红包里可以消灾,并不丧失对财物的占有、控制,更没有把这些财产交给二被告人处理。二被告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法院以盗窃罪来定罪量刑是恰当的。吕华红
- 从认识和控制能力降低主观恶意,降低刑期
- 两高从严打击私募基金犯罪典型案例之四:职务侵占案
- 廖某职务侵占单位18万余元,获缓刑
- 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紧急提醒:个人销售抗原试剂违法!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近距离安装可视门铃可构成侵害邻里隐私权——人脸识别装置侵害邻居隐私权案
- 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改判无罪案
- 【第274号】李某贤掩饰、隐瞒犯罪所得不起诉案
- 济宁某放火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委托王律师代理起诉获赔偿款
- 济宁某放火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委托王其森律师起诉获得赔偿款
- 网络直播平台销售医用类面膜无资质法律风险及处罚
- 尹律师解读新《信访工作条例》八大亮点
- 申某某诉李某某等名誉权纠纷案
- 吴某甲等人申请执行陈某乙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纠纷案件
- 丁某杨等人虚构债务被判拒执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