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审判质量的几点建议
审判质量既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人民法院工作的表征,更是衡量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主要标准,而衡量审判质量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法律效果,二是社会效果。审判质量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命脉,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当然是第一要务。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搞得好不好,它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审判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法官和人民法院的声誉、关系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的落实。笔者结合在案件质量评查工作中经过调研发现审判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提高审判质量的建议。
一、当前审判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在接待当事人时不注意司法礼仪。有的法官在平时接待当事人时态度不好,在询问时出现了一些不应该的问话,或在双方当事人均在场时与一方当事人过于亲热等,这些方面也容易导致当事人一方产生失衡的心态,不论人民法院如何裁判都得不到当事人的认可,以至上诉案件的增多。
(二)一些承办法官责任意识、驾驭庭审能力不强和自我约束力度不够。一是在办理案件中对重要环节调查分析不够,在集体研究案件时,无明确意见,不敢担责,依赖审判委员会意见。二是在庭审中不该打断当事人的发言的却打断了,不该让当事人使用的语言却让当事人使用了等等,这样的一些不细节,都是导致当事人认为主审法官中立性不强,甚至有偏向对方的嫌疑,所以不论判决结果的对错与否,皆至当事人不服办。三是有的法官只注重案件审理结果,不注重程序规范,没有严格执行审判工作纪律,因程序上的瑕疵导致审判质量瑕疵。
(三)个别法官业务素质不高,导致判决的不正确。有的法官因业务素质的关系,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因对业务知识把握不准,在审案时依据案件查阅法条,在应对较复杂案件或新类型案件时对案情把握不够,法律关系把握不准,在程序、实体或法律适用上出现偏差,导致错判的发生。
(四)裁判文书制作不精细。部分法官对裁判文书说理部分不重视,说理不透,使用的语言不当,难以让当事人辩明是非。有的案件往往是事实查清了,法律适用也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说理,不会说理,不善于说理,以至于在判说理部分是一句似是而非的空话、套活,不能认真细致地说出具体道理,有的甚至出现一些极不正确的俗语,以至于略通法律的人一看就觉得不对,导致当事人对裁判的不服。
二、提高审判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关爱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广大法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对待当事人,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一是要从立案开始,就要热情对待当事人,从一杯水、一句暖心话开始做起,给当事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为顺利结案、争取好的办案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在着力推进和谐诉讼上下功夫,要穷尽亲情感化、案例启示、心理引导、换位思考、巡回办案待协调解决纠纷的手段,让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解心结的官司,达到审理一案,和谐一片,影响一面的社会效果。
(二)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一是实行案件承办人责任终身制,庭长对庭内案件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承担领导责任。规定承办人在提请研究案件时,必须提出倾向性意见。二是在开庭前要充分做好庭审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庭审能否顺利进行及庭审的效果。因此,要掌握案件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证据,对庭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有所准备,确保庭审的质量。三是在庭审过程中,除严格执行庭审程序外,还要注意尊重诉讼参与人。特别是在公诉人宣读、出示证据材料时、当事人、代理人及辩护人发表意见时,合议庭成员要认真倾听,不要商议其他事情,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为正确、及时结案,提高审判质量打好基础。四是无论是在开庭审理、依法调解还是事后答疑的过程中,法官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行为规范。因为审判人员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肢体动作,当事人都可能当作一种信号,会实实在在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五是要注重在程序方面追求平等,在实体方面追求公正。这要求我们:(1)启动立案便民之门。如采用电话立案,上门立案等方式方便远路及行动不便的当事人;(2)给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平等参与诉讼的机会。如给予困难当事人减、免、缓交诉讼费;(3)在审判程序中尽量采用简易、简便程序。尽量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及对抗,节省其时间与精力;(4)多重视当事人的诉求、理由和依据。
(三)加大法官培训和学习力度,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计划通过以下方式,加强法官培训和学习。一是与全国著名高等法学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建立高等法学院校实习基地,聘请著名法学专家为顾问,定期不定期邀请法学专家来院或通过视频给法官授课;二是认真组织法官参加上级法院组织的各种培训;三是动员、鼓励、帮助具有法学专业知识的同志准备、参加司法考试,给参加司法考试人员一定时间脱产复习;四是开展法官讲堂,以法官教法官。首先是请审判经验丰富、办案数量多、办案质量好的法官给其他法官上课,传授经验。其次是让那些办案质量差的法官给全体法官讲课,迫使这些法官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办案能力,确保审判质量的提高。
(四)细心制作裁判文书。裁判文书直接体现案件质量和法官素质水平,关系到人民法院的司法形象和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的认同。因此,审判人员在制作裁判文书时,除了要做到符合技术格式标准、说理充分、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等要求外,还要注意克服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多字、丢字、错字当事人姓名,有的对案件事实的表述不统一、不规范等低级错误,努力提高制作裁判文书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案件质量的提高。
(五)注重调解能力的培养。当前,国家为了维护稳定,在乡镇农村都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可想而知,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调解也是人民法院的一大职能,是人民法院快速化解纠纷的方法。在法院,调解分为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庭审调解、庭后调解、判前调解等,无论是何种调解,其作用都非同小可,调解工作做好了,可以帮助法院速捷高效地审结案件。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调解功能更是不可小视。审判实践表明,很多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诉争看是很大,其实只是因为没有人给他们疏通,他们自身无法走出其固有的思维,到人民法院后,经法官一翻疏导,一翻调解,他们的矛盾很快就得到了化解,所以法官应当做好调解工作。法官要做好调解工作,首先应当要精通法律知识,要熟悉案情;其次法官要有耐心,要有函养,应当学会一套调解的方式方法。对一些案件,承办法官在接到案件后,可以直接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直接化解纠纷。有的人民法院,为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专门设有调解庭,由精通调解的法官担任调解庭法官,对某些案件,直接进入调解程序,及时化解纠纷,这样,案件就会顺利审结。同样,对于疑难案件的审理,也离不开调解,很多案件,经过法官开庭反复耐心的做工作,反复疏导,都成功得到了调解处理,使纠纷双方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特别对于一些群体性案件,更应当做好调解工作,弄不好就会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上升为社会矛盾。因此,调解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化解当事人的纠纷,做好调解工作,是提高人民法院审判质量有效途径之一。
(六)强化审判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司法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结合“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等专项整改活动,深化规范化工作,着力抓好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案件质量和司法公正。健全以立案庭为主的案件流程管理机制,把案件从立案到执行各个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防止案件随意拖延。健全以审监部门为主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案件质量评查标准、评查程序和对有问题案件的处理办法,确保办案质量。建立健全以政工部门为主的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进一步强化以纪检组监察室为主要职能部门的违法违纪责任查处机制,做到发现一起违法违纪案件、严肃查处一起,决不姑息,确保法官队伍清正廉洁。将进一步强化督查督办机制,通过集中教育和“树形象、创一流”等创新活动主动接受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及时纠正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注意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把审理案件的过程当作是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传达正义信息,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乃至公众进行公开对话、宣传法律,昭示正义的过程,以公正高效的审判结果,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达到提高案件质量的目的。
作者:韦艳艳
- 微信被骗怎么投诉
- 网上刷单被骗怎么追回/全国反诈举报Q:II40-79I3-41
- 为逃避债务,以1元低价转让100%股权? 法院:属于诈害行为,撤销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合
- 朱令被毒杀之点滴思考
- 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的碰撞
- 论司法自制——以美国案例为材料
-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诉前调解中委托鉴定工作规程(试行
- 信访工作条例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律适用问题请示答复的规
- 外地户口可以在武汉离婚吗
- 如何审核判决书
- 关于司法赔偿案件案由的规定
- 北京张敬辉律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商业银行委托金融贷款法律问题”的主讲人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教育部 印发《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的通知
- 新婚姻法房产财产分割
- 司考环境下14门法学核心课程教学浅析
- 最高法、公安部明确:2019年,以借贷为业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 6种情形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 我国前科消灭制度模式探索
-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
- 同所律师是否可担任同一刑事案件中不同被告人的辩护人
- 关于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管理模式改革的调研
- 最高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司法解释
- 广西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
- 小议“C证律师”及相关法律问题
-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全文)
-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 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 ((2010)行他字第10号)
- 证人出庭作证及相关问题
- 监狱文化的批判性省思
- 律师费由被告承担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