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就变更生效
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的部分或全部自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争议,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 第21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6、267条以及《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6、87条等规定中确立的内容。在实践中, 执行和解这一
法律制度虽然应用不多,但在执行案件当中,采取执行和解这一执行方式,有利于权利人的权利得以顺利、及时地实现,有利于增进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减少执行成本和社会不安定 因素,使人民法院免于采取各种强制执行措施,增进案件执行效果。正因为这些积极作用,执行和解这一执行方式在执行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从田阳县法院2007年执行案件调查情况看,一 年中共受理执行案件310件,结案306件( 其中执结114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87件、执行和解98件、其他7件)。其中,执行和解结案的案件在执行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 由于执行和解协议也存在一些不尽的方面,需要加以克服和完善,使执行和解案件在执行程序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现笔者就2007年所在的基层法院从事的执行工作中,对执行和解案件所取得的成绩及存 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总结,如何使执行和解在执行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加以完善,认为应把握以下的问题。 一、执行和解的重大意义及特点 (一)明确执行和解的重大意义 执行和解是
民事诉讼法基于当事人的权利处分原则设立的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执行和解是法院诉讼调解工作在执行工作中的延续,他既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 化中互谅互让、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在我国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调解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中越发具有生命力,有利于申请人执行的权利得以顺利实现,有利于当事人之间保持良好的 合作关系,有利于人民法院减少执行成本。因此最高人法院在2007年初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对在新形势下加强调解工作在诉讼活动中的 作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对指导各级法院在执行案件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执行和解的特点 执行和解是当事人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在执行程序中对其权利义务行使处分权的结果和具体体现。根据我国
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的执行和解制度具有以下的特点: 1、执行和解是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自行处分自己
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执行和解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全部或部分免除法定义务;二是延长履行期限;三是变更履行义务方式,如以物抵债、以劳务抵债等;四是变更履行义务主体。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经过协商,通过上述方式对执行的内容予以变更 ,使之更符合当事人的意志和实际需要,从而使权利人的权利及时得到实现。 2、当事人对于自己权利的处分行为,只要不违反
法律,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障,和解作为一项诉讼利权,当事人在
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行使。既包括起诉和审 判阶段,也包括在执行阶段。 3、执行和解在程序上和实体上产生的效力 。在执行程序中,当事双方通过自行协商,达成了和解协议,就意味着强制执行措施暂缓施行,非经当事人反悔或不完全履行和解协议并经当事人申请, 人民法院不得采取任何强制执行措施。在和解协议全部履行完毕后,则执行程序终止,案件作结案处理。 二、执行和解的原则及其适用限制 (一)执行和解的原则 1、自愿原则。执行和解是最基本的原则。和解协议必须是当事人双方通过自行协商,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加以处分的产物。因此要注意方法,达成和解协议时, 不能搞强制性和解,必须出自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和真实的意思表示,尊重当事人意愿基础上采取说服教育工作,更不得强行要求双方和解或按自己的意思和解,任何一方当事人也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 给当事人或用虚假的许诺来骗取当事人与自己达成和解协议。否则,不仅难以达成和解协议,而且即使勉强达成协议,其基础也不牢固,当事人随时都可能翻悔,撕毁达成的协议,从而引起新的纷争。 2、合法原则。必须以合法为前提。就是说,和解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
法律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其他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不能以此规避法定义务。否则,即使双方当事人出自 真实自愿,亦属无效。 3、处分原则。处分原则是指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依法支配自己的
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自由。由于执行和解是当事人在
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
民事实体权利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权利的一种正当行 为,根据
民事诉讼法第30条的规定,当事人有权在
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
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一规定明确了处分原则的定义。对于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只要不违反
法律,不损害国家、集体和 他人利益,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障。 (二)执行和解在案件适用范围上具有限制性。在执行过程中,只有对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实体权利具有完全支配权或独立处分权的当事人才能行使处分权、彼此进行协商达成执行和解。 三、执行和解存在的主要弊端 由于执行和解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我国
法律未赋予执行和解协议以
法律效力,可能产生以下弊端: 1、执行和解协议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当事人可以多次反悔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而
法律对此又不能加以干预,有些债务人往往可以假借和解,恶意拖讼,给对方当事人增加讼累,以达到其对抗执 行的不法目的;此外不仅增加人民法院的工作量,延长办案周期,还可能造成无法及时平息
民事纠纷,执行效率低下等恶果。例如:申请执行人韦某与被执行人梁某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申请执行人 韦某于2004年12月在被执行人经营的煤窑井下采矿受重伤,经住院治疗,造成韦某
经济损失。当时双方协商,梁某同意赔偿韦某
经济损失40000余元,限于2005年春节前付清,但双方约定赔偿的期限届满 ,梁某除赔偿10000元给韦某外,尚欠款项分文未赔。2006年10月,韦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梁某赔偿
经济损失32170元。该案法院立案受理后,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协议,限于当年年底前 付清赔偿款。该调解书生效后,梁某拒不履行义务,2007年元月,韦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限于2007年5月底前付清赔偿款。执行和解期限届满,梁某仍一拖再 拖,未按期履行义务。根据该案被执行人梁某的财产状况,完全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被执行人借申请执行的忍让,故意拖延执行时间,以达到拖延赔偿款的目的。因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 讼法》第102条、第104、第105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0条的规定,法院依法对被执行人梁某采取拘留措施,促使被执行人全部履行赔偿款,方使该案 件得以执结。 2、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权利人的执行申请都是在执行申请期限快届满时提出的,被执行人可以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后又反悔,以致申请恢复强制执行的时间很短促,申请执行人很可能在一时 疏忽之下无法及时申请恢复执行或根本无足够的时间去申请恢复执行。这一规定有可能给被执行人予以可乘之机,假借和解规避执行,这对权利人是很不利的。 3、执行和解结案的问题 (1)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经人民法院认可后,虽只是暂停强制执行程序,但在执行实践中,由于受到
经济环境、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等因素影响,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案件,双方约 定的履行期限时间长短不一,因此,案件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一般均以执行和解结案。而如果这些案件不作为结案,使其长期处于未结状态,不仅不利于案件的规范化管理,给案件带来久拖不结的负 面效果,影响人民法院的司法形象。 (2)执行和解履行期限届满,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的,申请执行人又重新申请恢复执行,再次增加法院执行的工作量,达不到执行的社会效果。从田阳法院2006年全年执行和解结案的5件执行案中,其 中只有2件按和解协议履行义务,其余3件和解期限届满均未履行,履行义务仅占40%。例如:申请执行人蒙某与被执行人李某民间借贷、返还财产纠纷两件中,被执行人夫妻均系某企业的职工,双方在达 成执行和解时规定期限确定还款时间,执行和解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被执行人却以种种借口,拖延还款,并躲避法院及申请执行人,无奈,申请执行人只好申请恢复强制执行。由此可见,该案在一年 内,申请执行人要申请执行两次,法院同样也重复两次受理执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负担。 4、双方当事人达成的执行和解书面协议,
法律没有规定人民法院对执行和解协议予以审查的权力,没有任何
法律的约束力,造成案件的久拖不决,影响执行效率。 5、和解协议生效后,被执行人为逃避债务而转移、隐匿财产,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执行后,给法院执行工作陷于被动。 6、执行和解中的担保,
法律没有明确作出规定,被执行人未履行和解协议,申请人也未申请强制执行担保人的财产,以至案件执行不得。 四、执行和解效力的建议 1、明确赋予执行和解协议的
法律效力。 一般的执行和解协议,不仅只是延长了履行期限,而对履行数额、标的物、履行义务主体等均有变更,笔者认为这种执行和解协议如一方当事人反悔,对方当 事人可申请人民法院恢复对原生效
法律文书的执行。由于和解协议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在
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是受
法律保护的,因此这种执行和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都有
法律拘束力, 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协议义务。 2、对于双方达成一般的书面执行和解协议,法院应裁定予以确认。 虽然和解是当事人的权利,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
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因此,在立法上应明确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 议的审查权,对和解协议符合真实自愿且不违反
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应予以认可。对以欺诈、胁迫方式签订的和解协议或违反
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 的,则不予认可。防止被执行人以双方自愿和解为晃子,予以可乘之机,假借和解规避执行。 3、由法院主持双方当事人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前提是双方自愿,而又不违反
法律的规定,但确定的履行期限及适用
法律,应由执行法官把关引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防止当事人在履行期限上无边 际的延长和违反
法律的规定,不利于案件的执结。 4、权利人申请恢复执行,只要在立案审查中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无论和解期限届满后时间长短,均应予以恢复执行,以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5、对于一般的执行和解协议,如其履行的期限为半年之内的,即在最高院要求的结案期限内的,可暂不作结案处理,而应待义务人全部履行完毕和解协议后再作结案处理。如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超过 半年的,则将该案按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处理。 6、对于特殊的执行和解协议,由于这种和解协议经法院裁定确认后产生了代替原生效
法律文书的
法律后果,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当事人据以申请恢复执行的依据为有
法律效力的和解协议 ,而不是原生效的
法律文书。因此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达成特殊的执行和解协议,并经赋予其
法律效力后,应对原生效
法律文书裁定终结执行。 7、对于执行和解中的担保,要明确作出
法律规定。被执行人未履行和解协议,申请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担保人的财产,以实现担保人对其在和解协议中所承诺的担保责任,防止部分当事人通过执行 和解拖延执行甚至实施执行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