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宪法学 >> 查看资料

创新新时代青年宪法教育模式

发布日期:2020-12-31    文章来源:互联网
1新时代青年宪法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宪法教育是基于一定的立场、原则、观点,面向全社会、全体公民以广泛普及对宪法权威的尊重或服从,明确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宪法知识,树立宪法信仰传承宪政精神,有组织的、系统的宪法传播和教育活动,是教育者通过各种主流媒体、媒介和多种手段、方式向全体公民传播对于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民主管理的愿望、原则和途径,人民主权、基本权利、法治、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最终使得全体公民具备宪法知识,树立宪法信仰的完整过程[2]。宪法教育作为系统的传播宪法知识教育活动,具有受意识形态、法治文化影响的特点。西方宪法教育源远流长,在普及公民宪法权威和宪法信仰方面收效显著。例如,美国公民教育包括宪法和法制教育、公民学、历史教育、政治教育、政府制度等,但是其重点和核心是宪法教育[3]。西方宪法教育普及了宪法知识,弘扬了宪法精神,在建立、保全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或习惯过程中实现了人们对宪法权威的自觉尊重和服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守法、护法、用法的人文社会环境,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的宪法信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原则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宪法知识普及和宪法信仰的培育,形成了优良的宪法教育传统。1954年新中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通过灵活多样广泛的、正式的宣传教育普及了宪法知识,全社会逐渐形成了法治观念。在1982年宪法的制定和几次修订后进行了及时的、系统的宪法教育,人们对宪法在保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正,保护社会正义和社会和谐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显著。2018年我国宪法进行了再次修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指导下,以切实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和树立宪法信仰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宪法教育,对坚持以宪治国和依法执政的社会治理氛围和法治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出及时性、高效性、全面性、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新时代弘扬优良传统加强青年宪法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1继承与弘扬宪法精神的客观需要

建国70年以来,普及宪法知识和宪法精神的宪法教育,使宪法权威意识和宪法信仰逐渐在人民心中确立,依宪执政理念深入人心。早在苏区革命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强调法律作用和法治建设。毛泽东在1939年平江惨案诸烈士的追悼会上强调,这样一件杀害抗日同志的大事情,应该谁来过问呢?应该是中国的法律出来过问,法官出来过问[4]。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严格遵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章程、原则、规定,新中国各方面力量才能团结一致,在一片废墟基础上克服重重困难,同心同德,实现了社会稳定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坚持弘扬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才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中国建设事业才能开创一个全新局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十九大成功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然而,这一切能否最终取得成功与能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以及全民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信仰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强调,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宪治国,实现新时代的各项目标,我们必须继承与弘扬优良的宪法教育传统,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5]。

1.2确立“四个自信”的行动指南

“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国人应有的精神状态,也是未来中国继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之源泉。坚定“四个自信”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明旗帜方向,提供行动指南,巩固制度保障,焕发精神动力,从而为实现伟大梦想开创光明前景[6]。中国宪法就是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7]。坚定宪法信仰与确立“四个自信”具有逻辑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对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8]。

1.3提高新时代青年法治素质的必然要求

青年学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信仰,关系着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和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就强调,要向公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青少年。1990年的《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更进一步强调了大、中学校的在校生在法制普及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国家通过学科、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教育教学方向和考核方式等政策性、制度性的导向作用,引导青年主动学习宪法知识,维护宪法权威和培育宪法信仰,培育爱党、爱国的思想道德品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的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当前青年宪法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2.1青年宪法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距离

目前,宪法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法制主题宣传教育来实现的。本科高校主要通过开设4门思政课,高职院校开设2门思政课,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青年宪法信仰。但是,由于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互联网络的广泛的使用,以及西方政治思潮的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了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局面。一方面,新形势下牢固树立青年宪法信仰尚有很大距离。另一方面,学习和理解宪法文本的时间不够。高校宪法专门教育存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内容学习一般占3-5课时,紧密围绕宪法精神、理念而展开,涉及宪法的内容不多,导致宪法教育实效不明显。

2.2青年宪法教育联系国家奋斗历史不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各领域发展的巨大成就,它是人们在自觉培育宪法信仰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我国宪法修订,更好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人民利益走向完善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的成就,中国人民生活的富裕,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治国理政的理念的发展,离不开宪法的保证和推动,并进一步推动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新时代,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宪法适应国家和形势发展进行了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现实。然而,宪法教育与中国光荣奋斗历史进程这种紧密联系的理解和实践,目前在高校宪法教育中明显不足。

2.3青年宪法教育同“四个全面”建设联系不够

“四个全面”建设是在宪法根本指导之下进行的,是我国当前正在做和未来将要大力发展宏伟事业。加强宪法教育,不仅是人们对宪法知识、法治素质提高的要求,更是人们自觉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遵纪守法的行动能力的客观要求。当前,高校的宪法教育注重宪法条文、精神的解读和释义,与“四个全面”教育内容结合程度不够,对两者高度紧密的联系认识不够,孤立的、分开的宣传教育比较多。由于内容过于单一,难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使宪法教育显得平淡、乏味,效果不明显。

3新时代青年宪法教育校地合作模式的思考

学院在坚持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宪法主教育渠道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与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法院进行校地合作的体验式宪法教育模式收到了显著效果。

3.1实现青年宪法教育校地合作无缝对接

首先,在组织赴法院活动前一个月,精心制作活动方案。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到来之前,与法院进行沟通、协调,由法院安排符合青年宪法教育内容的审判案例,精心挑选符合学生特点的模拟法庭脚本,精选法官、联系新闻媒体。其次,协调各分院、系部、处室关系,在学生管理、交通、宣传、后勤保卫等方面做好沟通工作,在教学、学生活动和宣传上给予整体配合。再次,发布通知,从各班级遴选学生代表,确定人数并将最终赴法院参加法院庭审学生的人数、时间与法院进行有效沟通,遴选学生代表时,尽量做到各年级学生全覆盖。同时,对参加活动的学生的作业布置好,同时做好拍照等宣传服务工作。

3.2宪法知识授课与现场学习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和时间进行相应调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观教育模块内容位于课程后面,在国家宪法宣传日之前还没有完成道德观模块内容的教育。因此,实施法制现场教育之前对相应模块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进行调整,将法治观教育模块提前,增加教学课时数,将道德观教育模块延后以达到课堂教育内容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现场学习借助旁观庭审的方式来加深对法律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范畴的理解,提高对思政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自主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法院场地特点、现场气氛,以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动性要求,由法官指点,通过角色模拟或扮演,借助法庭场所、审判工具、服装、精选脚本、神圣庄严的气氛,来实现将课程所学习到的宪法与法律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提高法律教学实际效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3现场模拟法庭与课后宪法学习相结合

为了加强学习效果,达到让更多学生得到教育的效果,因此,以参加庭审和模拟法庭的学生代表核心,根据精选脚本,在班级里进行模拟法庭,让其他学生作为群众进行旁听,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增强学生学习宪法、法律知识的动机。同时,通过对模拟法庭的观察,以布置作业、主题讨论或者专题演讲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学生深化对宪法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树立宪法信仰。校地合作作为一种青年宪法教育模式的实践尝试,能够加深青年对宪法知识的理解增强主动学习宪法的动力。但是,青年宪法信仰的确立需要时间和人们不断探索创新出更加符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28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