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保证金”是否构成合同诈骗
发布日期:2014-09-16 作者:董补民律师
案件回顾:
被告人胡某某于2004年4月12日冒用某皮革工业公司的名义,于2004年至2005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以主办名优产品展销会需招聘仓库保管员为名,使用伪造的公司财务专用章,并将“财务专用章”的字样遮盖后冒充公章。与许某某签订了聘书协议,并按协议规定,被告人胡某某收取了许某某10000元人民币作为“金”。并采取了相同手段,分别与熊某某、徐某某签订了聘书协议,收取了他们的“保证金”各10000元人民币。
律师评析: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各种诈骗行为层出不穷,其中利用收取保证金的方式的诈骗行为更是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象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通常采用的欺骗手段概括为如下几种:(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3)没有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当然,无论行为人采取上述何种欺骗手段,只有当其诈骗财物的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
在本案中,被告人与许某某、熊某某、徐某某签订的聘用库房保管员的协议、聘任展销部主任的协议应属于劳务合同,亦即《劳动法》上调整的劳动合同,其体现的是一种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而非一种社会经济秩序上的经济关系。因此不能将此认定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本案另一个重点在于客观行为上。合同诈骗罪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虚构合同主体”进行诈骗。即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这是合同诈骗犯罪分子最惯用、最常见的诈骗手段。在本案中,被告人主要并不是通过合同来进行诈骗,其利用的主要是伪造事实聘请受害者,然后通过收取保证金来进行诈骗,这并非发生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与合同是否履行、合同的履行内容也无关,签订合同只是其实施诈骗的一个幌子。并且,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保证金在《劳动法》中本来就是被禁止的。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最新文章
- 别把“朋友”当真友,借钱不还被判决
- 不给货款,谎编证据,法院直接判决偿还
- 欠款不还,缺席判决
- 送货单能否作为买卖合同付款依据
- 送货单能否作为买卖合同付款依据
- 特定物交易中欺诈行为的认定
- 本律师成功代理一起疑难复杂的网红经纪服务合同纠纷案,委托人获得完全胜诉。
- 本律师成功代理一起疑难复杂的承揽合同纠纷案,充分维护了委托人合法权益
- 买卖合同纠纷典型案例
- Y某诉CYJ租赁合同纠纷案
- 定做合同中双方均主张对方违约,违约责任如何认定?
- 建筑施工合同一款两付案中案
- 独家委托协议生效后,又通过其他中介售房,原中介可否主张违约金?
- 购房多年未过户,房主又将房屋抵押贷款,购房人如何维权?
- 潍坊市寒亭区交通事故案件代理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