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程序法 >> 查看资料

事实清楚不是所有民事案调解的前提

发布日期:2009-09-09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该条文将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规定为调解的原则和前提条件,因此在事实未查清楚的情况下,即使当事人之间已经达成了调解协议也不能结案。这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合理性。理由是:

其一,该规定限制了调解的应有旨义。调解的含义本身就包括对某些界定不清的事实、责任可以不究,互谅互让,以达到既解决纠纷,又促进和谐的目的,也就是说以“调和”解决纠纷。而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是判决的前提条件。调解和判决二者手段不同,程序不同,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范围不同,其前提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所有案件都必须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必然限制调解的立法本意。

其二,该规定限制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没有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即达成调解协议,说明当事人行使了自己的处分权,既处分了自己的实体权利,又处分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诉讼权利。法院或法官如果强令当事人放弃这一诉讼权利,剥夺了当事人的处分权,是对当事人法定权利的一种侵害。从当事人角度看,由于利益分配、业务合作等产生纠纷,双方在调解时通常会考虑以前的合作及以后的继续合作,所以通常不愿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查清事实。

其三,该规定没有考虑到不同阶段的调解的区别。为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民事诉讼法规定各个诉讼阶段均可进行调解,调解贯穿于整个诉讼活动的始终。但是,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必须经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程序才能完成,否则难以下“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结论。据此,法庭调查之前的调解即庭前调解因案件本身没有开庭查证,无法经历严格的举证、质证、认证程序,是不完全以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为前提条件的。

笔者认为,应因案因时制宜,在不同的调解阶段,科学合理运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如在立案阶段,只要当事人之间可以达成调解协议,法官就没有必要查明事实,也不需分清是非,这样既尊重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又提高了诉讼效率;在庭审中的调解,就要尽可能查清案件事实,不查明事实和分清是非,让当事人接受调解缺乏正当性,也不易说服当事人。

作者: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法院 门敬录 苏家成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35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