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程序法 >> 查看资料

发问提纲的具体制作要求

发布日期:2023-09-28    作者:张敬辉律师

1、始终围绕起诉书提出的指控
我在本系列第二篇文章《庭审发问要达到的目的》一文中,曾经提及发问的技巧,主要是围绕公诉方《起诉书》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而展开。在随后将要撰写的针对具体对个案的实践文章,我也会举例证明:《起诉书》往往会隐瞒或者刻意回避一些对被告人有利的情节。所以,我们辩护律师在制作发问提纲时,应当对有利和不利于自己当事人的案件情节都有所兼顾。
我把《起诉书》已经涉及到的案件情节,称作防御性问题;而把《起诉书》未曾涉及,但有利于我的当事人的案件情节,称作进攻性问题。法庭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提出一系列防御性问题,用来撼动《起诉书》的权威性;然后再使用进攻型问题来重新建构一个新的故事。这样一反一正,最起码会给他人埋伏下《起诉书》存在很多疑点的这样一个结论。防御性问题和进攻型问题,也可以交叉使用。具体时机的选择,也是一个非常有趣,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2、发问是对质证环节的铺垫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最大的弊病,或者说最缺失正义的地方,是被告人无权获取卷宗材料。很难想象一个人被国家指控为罪犯了,他自己竟然没有权利知道这个指控所依凭的证据材料是什么!《刑诉法》虽然规定辩护律师在会见时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案件材料。但这与被告人应该享有阅卷权,完全不是同一个法律概念。基于此,辩护律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庭前会见时就卷宗中的关键性证据与被告人进行沟通。在庭审时,要通过发问的方式,把被告人存有较大异议的案件情节提前做一个铺垫。我们通过发问环节,让被告人把案件“讲述”一遍。等到公诉人出示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时,被告人就不会因为太过突兀而不知如何应对。
比如,针对公诉方会在质证环节出示的某份证人证言,我们可以在发问环节事先提问:张某军你是否认识?案发时他在不在现场?他何时到场?何时离开?他有没有参与到案件中?他与被告人是否认识?他与案件是否有利坏关系?如果张某军针对本案出具了一份证言你认为是否可信?侦查人员是否向你讯问过与张某军有关的问题?
3、与被告人供述相矛盾的地方应当谨慎对待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我们的当事人未必向我们做了真实的陈述。当被告人的当庭陈述和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及证据相矛盾时,我们必须要准确判断进一步的发问,是否有利于被告人。通过发问方式,而让自己的当事人说出不利于自己话的律师,律师界通常戏称为“第二公诉人”。
举个例子:在一起涉黑案件中,《起诉书》指控各被告人分别乘坐几辆汽车前往外地,去抢回他们被另一伙势力夺走的财务。途中,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微信群以沟通信息。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微信群的建立,不仅可以证明这些被告人有共同的预谋,积极追求某个犯罪目标,而且他们之间还有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协调关系。小小的微信群,也会成为他们构成黑社会组织罪的一个有力证据。作为第一被告的辩护人,我向所有被告人逐一发问,所有人都说不清何时建群?谁建的群?群名称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微信群里都沟通过哪些信息?以及何时解散的微信群?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发问,是否存在过微信群的指控已经无法证实。以至于公诉人也不再针对这个问题继续纠缠。不成想,一位当地女律师竟然向她自己的当事人发问到:“你成立微信群的时候,使用的两部手机中的哪一部?”对方回答:“三星的”。我去!
4、拆分案情至每一个时间点和每一个细微动作
庭审发问应当尽量细致,要把每一个细节再拆分成更小的环节来提问。针对重点环节的提问,不仅要细化,还可以转换多个角度来询问同一事实。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我们要通过细节展示,来突出问题的重点。我们站在办案人员的角度来分析:无论公安的侦查人员,还是监委的调查人员,他们提审时主要通过反复追问、突然反问等方法,来核实和固定案件事实的。经过办案人员对问题的不断汇总和归纳,被告人在回答问题时逐渐被培养出一种“只突出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的习惯”。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律师挖掘细节。
我们辩护律师要想办法逐步纠正被告人这一习惯。我们最好不要直接问:“打架的过程是怎样的?”而是要把问题拆分为:冲突发生时大约是几点?当时你在干什么?对方在干什么?是否还有其他人在场?此前你是否认识对方?对方具体说了什么?谁先动的手?打了你几下?对方手里有没有拿什么东西?受伤的都有谁?是否严重?打架持续了多长时间?怎么结束的?谁报的警?警察何时处境?如何处理的?
5、发问提纲尽量简洁和灵活
我制作的的发问提纲通常是针对一起案件设置多组问题,通常每一个具体问题并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而是由几个词所组成。这样有助于庭审时快速浏览和分辨、提取。如果把问题完整地写下来,然后在开庭时一板一眼地去“读”。这样做一是不利于语言的顺畅表达;二是会弱化对被告人节奏的把控力;三是如果书写的句子过长,不利于在转瞬间判断取舍和修正。
再者,我们针对同样一件事情,采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去表达的时候,使用的词汇也是不一样的。从对庭审节奏的把控角度来说,为了强调问题的重点,有时需要我们有意停顿或者提高音量。使用简单的词组,而不是完整句子做提纲,我们就不必低下头去长时间朗读题纲,而只需快速扫一眼,就能自由发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466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