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的判定标准
发布日期:2021-01-11 作者:方乐律师
个人隐私范围的判定标准与隐私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尽管关于个人隐私的范围有诸多争论,但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渗透性导致个人的私密行为和生活空间经常会被转化成信息形式呈现出来,“个人在网络空间上零星的各种细琐信息通过技术手段,能轻易被整合拼凑出完整的足以反映其人格的关键信息”。因此,隐私信息成为个人隐私的当代典型表现形式,而离婚诉讼裁判文书无论是通过纸质或网络数字方式都已经将隐私的其他形式整合为一种信息形态。在此意义上,无论以美国为首的保护模式还是德国为例的保护模式,都在强调个人对于自身隐私信息的控制程度或范围,享有隐私意味着个人有权允许或拒绝他人获取我们的个人的特定信息。这些信息是个人不想被公众知晓的,任何披露或监视都是令一个具有普通情感的理性人高度反感的。这种控制从个人维度来看,旨在实现个人生活的安宁,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维护人格尊严。从社会角度来看,公共秩序同样需要信息共享,公民让渡部分信息脱离个人控制的范围成为一种无可避免的做法,但是让渡的范围却和整个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有学者提出“隐私利益的本质是社会成员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中应当享有的独占信息利益,是个人独占利益与该社会群体所需要的共享信息利益之间的恰当分配”。
尽管个人隐私面临着定义上的困难,但个人隐私的判定标准依然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种是个人的主观维度,当个人的信息被以数字或者其他信息技术收集、存储以及分享时,当事人会在主观上产生对隐私的期待。这种隐私期待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内容具有私人性,关涉到自我管理和控制的领域。比如身体健康、购物习惯和饮食偏好等。另一方面是个人不希望信息被他人知悉,不管这种知悉是否在事实上对个人造成不利后果。这种主观状态基于普通人的心理和道德标准。另外一种是社会的客观维度,也就是说,即使个人对于某种信息具有主观上的隐私期待,但是也需要考虑这种期待是否被社会认为是合理的或正当的。这种社会维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个人隐私期待需要具有社会基础,往往和一个社会群体的经济发展、政治习俗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俗语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也在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对于隐私习惯的认识有所不同。比如在我国实践中,对于公共场合的监控摄像头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就有不同的认识。主张没有侵犯隐私一方认为个人特殊的隐私期待无法得到整个社会公众的秩序诉求的支持,这和长期以来熟人社会中个人隐私处于生活边缘的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
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最新文章
- 民事欺诈与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 隐瞒房屋被司法查封不能过户的事实,骗取买房人房款后潜逃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 两高三部《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2024年9月3日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决算与审计决算价款不一致的裁判规则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离婚协议财产约定但未过户是否可以对抗法院执行
- 浙*富润(600070)索赔条件,谢律师团队:收正式处罚,股民索赔征集中
- 世*实业(002748)可以索赔吗?
- 最高院 关于诉前委托鉴定工作规程(试行)--20条
- 商业经营场所或公共场所发生侵权行为后如何承担法律责任?
- 证据原件在地震中毁灭怎么办
- 如何妥善处理医疗事故纠纷问题
- 房屋拆迁纠纷的起因、影响、解决方式和措施
- 关于刑事辩护制度
- 关于房地产纠纷的问题
- 死刑缓期执行的复核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