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破产将择机退出
发布日期:2014-03-12 作者:连会有律师
这是国际协会地区年会首次落脚中国,而恰逢中国的新《法》出台前夕。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经贸委副主任、负责制定和推行国有企业重组计划的蒋黔贵女士在大会发言中透露,“我国政策性即将退出,企业将过渡到依法的轨道。”她说,政策性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主要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中国将逐步过渡到依法的轨道。
新《法》立法小组成员之一、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国际协会亚太地区年会透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法是转轨经济国家改革的“宪法”,是经济改革的母法。一个国家的企业制度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该国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二是在全球竞争激烈、世界日异变成“地球村”的趋势下,各国的法应该在磨合中走向“大一统”。
我国现行企业法经过15年的试行,其中很多内容已经明显不符合中国改革的现实,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成熟的法。据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负责起草的《法(草案)》,经过三次大的修改,在广泛征求各部门和省市的意见基础上业已完成。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的是被关注的焦点问题。《法》能否绕过国企?
记者大会上获悉,中国目前大约有百余家国企“待”。然而,继续按“有中国国情”的政策性方式,还是等待新法出台后依法,目前尚难判断。
蒋黔贵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企业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依照《法》;一种是在按《法》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要处理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增加了一些政策支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策性。
政策性的有关政策核心内容是,允许企业的土地和资产处置所得首先用于企业职工的安置,费用不足时,由政府出资安置职工。“但政策性只是一个过渡手段,它将择机退出”,蒋黔贵说。
据国家经贸委提供的最新信息,自1998年政策性在全国推广以来,到2002年8月底,全国共安排政策性项目5000多户,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2500多亿元,涉及职工500多万人。
目前,让专家最头痛的是国有企业的。有学者认为它是阻碍《法》出台的绊脚石。“新《法》制定拖了8年,但迟迟未出台,就是绕不开国有企业的两个大难题,职工安置和债务偿还。”
许多人担心,这两个难题不仅仅涉及经济,更关乎社会稳定。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绕过国企谈《法》,仅仅调整非国有企业的问题。
李曙光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新法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不应区别对待。实际上,大多数达到条件的国有企业是无法“重整”的。因为,在一个资产负债率达到几百甚至几千的亏损企业中,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债权人,谁来重整?因此,对这样的国有企业,只能采取特殊的“”办法,而不应适用新《法》。换句话说,就是对这些企业实行“立即死亡”,以减少新法颁布实施的障碍。
李曙光表示,他的意见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最后投入一笔呆账冲销和职工安置费,以彻底解决大多数该死的国有企业不能“安乐死”的问题,这笔钱可以考虑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来筹集。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王卫国教授则重申,“法不是以社会福利为直接目标的法律,它与社会保障法之间要有区别、有分工。”
蒋黔贵的发言透露出一个信息,国企的大难题已在政策性试点中逐步消化,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兼并、关闭,已减少了1415户,有50%的企业职工已得到安置。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有企业改革领域的专家陈清泰的讲话,更强化了这一信号,“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国企的问题随着外资、民间资本的参股介入,不再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有学者表示,目前所有类型的国有企业总数不到100万户,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这些企业总数正呈快速减少的趋势。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纯粹意义上的国企数量将非常有限,这些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政策实施安置,不必依照法进行。这样不会因为要处处考虑国企,而使《法》难以出台。推动上市公司规范
另一个会上专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上市公司如何规范。比如表外会计、操纵财务报表、上市公司披露等,各国都非常关注。尽管各国介绍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目前严格上市公司监管、加重处罚造假者已是共识。
如何推动上市公司退市和规范,中国的代表认为,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会上外国专家提醒,上市公司在中遇到的表外会计、做假账等问题,像中国等转型国家应吸取西方国家经过痛苦得出的教训,避免重犯旧错。
李曙光教授告诉记者,一些上市公司濒临退市,但利益各方却都在怀着朦胧的希望将游戏继续玩下去,并不对法则的游戏感兴趣。这对建立诚信的市场环境非常不利。因此推动上市公司规范,不单是政策和理论的问题,更多的是操作性问题。在证券市场上,号称代表中国“最好的经济面”的许多上市公司竟然也面临着问题。许多ST企业实际上早已具备了条件。郑百文重组案、猴王集团案以及银广夏(相关,行情)惊人的骗局都揭示了国内的上市公司低劣的质量和虚空的内躯。某些上市公司的退市与清算只是时间和时机问题。特殊处理金融机构
“企业就是破银行的产”,这一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多数情况下,企业所欠的债务90%以上为银行的贷款,如果欠贷企业,无力偿还的部分就得从“贷款余额”中冲销,这必然会影响到银行的经济效益。因此,银行是企业的最大资产受害者,也是最不情愿者。
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对试行《法》出台的司法解释,已考虑到银行利益。业内人士认为,有关抵销权的规定对银行业而言,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执行该司法解释有关抵销权的规定将使银行债权有条件地优先于一般债权人得到清偿。
李曙光教授告诉记者,《法》在加强金融保障中有两个目标:一是防范金融危机。在我国,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企业对银行资产的影响不容忽视。新法建立企业挽救制度,将有利于减少企业给银行带来的消极影响。二是加强债券保护,促进金融交易,防止欺诈。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最新文章
- 民事欺诈与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 隐瞒房屋被司法查封不能过户的事实,骗取买房人房款后潜逃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 两高三部《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2024年9月3日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决算与审计决算价款不一致的裁判规则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离婚协议财产约定但未过户是否可以对抗法院执行
- 浙*富润(600070)索赔条件,谢律师团队:收正式处罚,股民索赔征集中
- 世*实业(002748)可以索赔吗?
- 最高院 关于诉前委托鉴定工作规程(试行)--20条
- 商业经营场所或公共场所发生侵权行为后如何承担法律责任?
- 证据原件在地震中毁灭怎么办
- 如何妥善处理医疗事故纠纷问题
- 房屋拆迁纠纷的起因、影响、解决方式和措施
- 关于刑事辩护制度
- 关于房地产纠纷的问题
- 死刑缓期执行的复核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