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规避及对策探讨
发布日期:2013-12-04 作者:胡天涛律师
一、规避执行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隐匿、转移或低价处分财产。大量被执行人在诉讼期间,明知法院审理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在诉讼中、执行前将财产转移、隐藏,造成无财产的假象,逃避执行。比如公款私存,将财产登记在案外人名下,低价转让或出租财产等。
(二)外出躲债。一些被执行人以外出打工为名躲避执行,与法院执行人员打“游击战”,或举家迁移,长期下落不明。法院因找不到人、导致法律文书难以送达,财产状况难以查明,执行行为难以实施,从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使法院的裁判变成一纸空文,令申请人难以接受。
(三)假诉讼、虚假公证和仲裁。债务人与第三人串通,提起一个假诉讼进行保全查封,或者对已被人民法院查封的执行标的另行提起确权诉讼,或者利用虚构事实获得的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仲裁书、公证书申请执行或申请参与分配。上述行为严重干扰和阻碍了执行措施的实施,使正常的执行活动难以进行。
(四)通过企业分立、改制或关联企业逃废债务。采用剥离企业优良资产另立新公司,或者采取“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等形式,“金蝉脱壳”,悬空债务。
(五)利用执行和解规避执行。有的被执行人借执行和解分期履行的“缓兵之计”来拖延法院执行,使执行法院不得不重新回到对原生效文书的执行上来。
(六)以上访、信访、缠访为手段,给执行人员施加压力,制造迷雾,致使该用的执行措施不能用,查封、扣压的财产、执行来的款项尽数而退。
(七)协助执行义务人不履行协助执行义务,为当事人通风报信,给法院执行设置障碍。导致本有可能执行的存款在法院查询、办理冻结手续过程中被取走或在办案人员查询存款时,遭被执行人员工围攻。
(八)被执行人利用地方保护主义逃避执行。一些被执行单位,利用“名人”效应、“引进企业”、“重点项目”“困难企业”等虚名寻求个别领导的保护,转移财产,抽逃资金,长期抗拒执行,法院执行处处受限。
(九)执行监督越位。被执行人利用法院监督机关的监督权,对个案进行监督,干扰法院执行;此外,被执行人还利用个别媒体的舆论监督试图左右法院的执行工作。
此外,实践中规避执行的花样还有很多。比如将存款冠以职工工资、专项资金、封闭运行资金等名义阻止执行;以执行将引发职工下岗,群体性上访等不稳定事件向执行法院施加压力等等;还有的被执行人甚至组织、煸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暴力抗法,以达到规避执行的目的。
二、规避执行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诚信缺失。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荣辱观呈多元化发展,造成社会部分成员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人们不以违反法律为耻,反以打法律的擦边球、规避法律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荣。因此,急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二)执行法律尚不健全。目前,相关的执行法律、司法解释散见于众多法律文件且现行的各种执行法律文件尚不完备。我国现行立法只有《民诉法》执行编正式规定了执行的操作程序,但仅有的34个条款从程序上并不能适应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虽然最高法院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但这些司法解释过于原则、笼统,尚没有形成一部系统完整的执行法律体系,不能适应当前执行工作中日益纷繁复杂的状况。而且,当前我国法律对失信惩罚的力度不够,无形中也促使了一些人不断地选择规避执行。立法上的缺陷和滞后,导致一些被执行人的行为难以用法律条款约束,因此,尽快制定一部体系完备的强制执行法已经成为解决法院“执行难”的当务之急。
(三)行政干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执行工作产生严重干扰,接受委托执行的法院消极执行。
(四)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三案”现象、人少案多的现实矛盾,致使怠于执行、执行不利的情况发生,以及对被执行人规避执行处罚不利等因素,不同程度上也助长了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心理。
三、反规避执行对策
(一)加快立法进程,为有效开展执行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武器。当前,由于执行立法不完善,对当事人规避执行的案件只能在依法穷尽执行措施以后,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方式退出执行程序,执行中存在着很多难以跨越的法律障碍。建议尽快出台强制执行法,使执行工作有严谨的操作程序,严格依法规范被执行人行为,最终消除规避执行现象。
(二)构建社会征信系统,提高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团体诚信意识。国家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执行工作中的作用,联合公安、工商、房管、土管、车管、税务、保险、银行、审计等部门,利用网络资源将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征信信息向社会公开,使试图规避执行的“老赖”知难而退。要从法律、经济、政治、道德、生活、舆论等各个方面对被执行人进行制约。要加强与公安、银行、国土、房管、工商、产权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列入“黑名单”,通过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并将不良记录纳入征信系统,使其在融资、投资、置产、高消费、注册新公司等方面,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三)构建执行联动威慑机制。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共同深入开展反规避执行活动。
(四)强化财产查控,穷尽一切执行手段,掌控被执行人财产。
1、强制报告财产。对于未按执行通知书履行法律文书义务的被执行人,强制其向执行法院报告自收到执行通知书之日起前一年的财产状况,包括收入、银行存款、现金、有价证券、土地使用权、房屋不动产、机器设备、债权、知识产权等。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的,执行法院可以依法对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予以罚款、拘留。
2、严查财产去向。与国土、房产、工商、车管、银行等部门展开联动,依法打击假离婚、假析产、假过户等以逃债为目的规避执行行为。对单位是被执行人的案件,在执行通知书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仍不履行义务的,依法搜查被执行人办公地点、查封财务账簿、审计固定资产,有公款私存、公车私挂、公房登记在他人名下和借公司人格“金蝉脱壳”等逃避执行行为的,坚决依法打击。
(五)严格审查执行依据,防范虚假诉讼、虚假仲裁和虚假公证。对有虚假执行依据嫌疑的执行依据要严格审查,对查证属实确属虚假诉讼的坚决裁定不予执行;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追究刑事责任。
(六)加大强制执行措施的力度,严厉制裁“老赖”,提高法院执行公信力。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被执行人或其他责任人,依法采取罚款措施。对拒不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妨碍或抗拒执行,哄闹、冲击执行现场等妨害执行行为的被执行人,依法采取拘留措施。对有能力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情节严重的被执行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建立被执行人财产悬赏制度。由申请人提出或人民法院依职权,向社会发布对被执行人财产举报奖励公告。如果举报人提供的财产线索真实,并以此取得实际执行效果的,按照公告规定予以奖励。
(八)加强执行装备和人员配备,提升执行人员战斗力。执行工作属高危职业,近年来,执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在执行过程中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执行员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法院应为一线执行人员统一购置人身意外保险,投入资金为执行人员配备安全装备并适当增加人员配置,消除执行人员后顾之忧。
此外,对规避执行的被执行人还可采取限制高消费、强制审计等措施。
作者:胡天涛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咨询
最新文章
- 民事欺诈与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 隐瞒房屋被司法查封不能过户的事实,骗取买房人房款后潜逃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 两高三部《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2024年9月3日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决算与审计决算价款不一致的裁判规则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离婚协议财产约定但未过户是否可以对抗法院执行
- 浙*富润(600070)索赔条件,谢律师团队:收正式处罚,股民索赔征集中
- 世*实业(002748)可以索赔吗?
- 最高院 关于诉前委托鉴定工作规程(试行)--20条
- 商业经营场所或公共场所发生侵权行为后如何承担法律责任?
- 证据原件在地震中毁灭怎么办
- 如何妥善处理医疗事故纠纷问题
- 房屋拆迁纠纷的起因、影响、解决方式和措施
- 关于刑事辩护制度
- 关于房地产纠纷的问题
- 死刑缓期执行的复核程序